中华经典 中医运气学 l 天干化五运 每两干统一运 土主甲己 金主乙庚 水主丙辛 木主丁壬 火主戊癸 l 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规律是 子午少阴君火 寅申少阳相火 丑未太阴湿土 卯酉阳明燥金 巳亥厥阴风木 辰戌太阳寒水 l 所谓三阴是一阴 厥阴 二阴 少阴 三阴 太阴 所谓三阳是一阳 少阳 二阳 阳明
素问校释Tag内容描述:
1、 中华经典 中医运气学 l 天干化五运 每两干统一运 土主甲己 金主乙庚 水主丙辛 木主丁壬 火主戊癸 l 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规律是 子午少阴君火 寅申少阳相火 丑未太阴湿土 卯酉阳明燥金 巳亥厥阴风木 辰戌太阳寒水 l 所谓三阴是一阴 厥阴 二阴 少阴 三阴 太阴 所谓三阳是一阳 少阳 二阳 阳明 三阳 太阳 l 天干中的甲 丙 戊 庚 王为阳干 乙 丁 己 辛 癸为阴干 l 子 寅 辰 午 申。
2、第1章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 通天地不通人曰技 斯医者虽曰方技 其实儒者之事乎 班固序艺文志 称儒者助人君 顺阴阳 明教化 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 又云 方技者 论病以及国 原诊以知政 非能通三才之奥 安能及国之政哉 晋 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 有高尚之志 得风痺 因而学医 习览经方 遂臻至妙 取 黄帝素问 针经 明堂 三部之书 撰为 针灸经 十二。
3、陆刺血疗法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 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 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应用极为广泛 且疗效显著 四十年前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 常见其应用刺血治疗 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 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 其效果常令人不可思议 据董师表示 刺血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 却疗效不逊于毫针 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随侍老师之侧 每见董师应用三棱针 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 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 除一般医师常。
4、第 1 页 基 础 理 论 第 2 页 第 3 页 一 灵 枢 灵 枢 经 宋史 崧编校 灵枢经 又名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经 针经 九 卷 是 内经 的一部份 本书古版本均亡佚 现存本系南宋 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 名为 灵枢经 灵枢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著之一 也是祖国医学的经 典著之一 从本书的文字和内容来看 以及从 素问 中引证 了本书的内容这点来分析 灵枢经 的成书年代应早于 素 问 可能是春秋。
5、 中医古代典籍 2 深圳市河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整理制作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晋 皇甫谧撰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 通天地不通人曰技 斯医者虽曰方技 其实 儒者之事乎 班固序艺文志 称儒者助人君 顺阴阳 明教化 此亦 通天地人之理也 又云 方技者 论病以及国 原诊以知政 非能通 三才之奥 安能及国之政哉 晋 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 欲 有高尚之志 得风痹 因而学医 习览。
6、 黄帝内经 其书 今本 黄帝内经 包括 素问 灵枢 两篇 各九九八十一卷 合一百六十二卷 两书 侧重点各有不同 素问 侧重于讲理论 如阴阳五行 病因 藏象 气血精液等 而 灵 枢 则侧重于讲经络 针灸 黄帝内经 书名首见于 汉书 艺文志 当时班固在写 汉书 时 将目录类统归 于 艺文志 下 医药类书目又分为 医经 经方 房中 神仙 四小类 共 记录医学文献868 卷 其中 医经 类七家 共216 。
7、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 素问 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 作者 段逸山著 页数 277 SS号 12055231 出版日期 2001 9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关于 素问 的若干问题 素问 的名义 素问 的主要学术内容 素问 版本源流考 全元起与 素问 全元起本 全元起本可能亡佚于靖康之变 王冰 林亿等对 素问 改编的 主要情况 素问 全元起本研究简史 通行本所载全元起本资。
8、经脉的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 , 挟鼻上行至鼻根部, 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 , 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进入上齿龈内,还出, 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 ,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 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 面部支脉 : 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 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
9、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 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急剧变化 政治 经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 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 出现了我。
10、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 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 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 多 而患法少 亦不患法少 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 故岐黄君臣答问 始以恬淡 以保天真 继以顺时四气调神 推论阴阳五行 教化顺应天地 以成 素 问 此亦老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之意 顺天从道 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 黄帝哀之属有疾病 乃先立针经以为 灵 枢 以。
11、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 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 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 多 而患法少 亦不患法少 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 故岐黄君臣答问 始以恬淡 以保天真 继以顺时四气调神 推论阴阳五行 教化顺应天地 以成 素 问 此亦老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之意 顺天从道 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 黄帝哀之属有疾病 乃先立针经以为 灵 枢 以。
12、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 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 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 多 而患法少 亦不患法少 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 故岐黄君臣答问 始以恬淡 以保天真 继以顺时四气调神 推论阴阳五行 教化顺应天地 以成 素 问 此亦老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之意 顺天从道 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 黄帝哀之属有疾病 乃先立针经以为 灵 枢 以。
13、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 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 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 多 而患法少 亦不患法少 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 故岐黄君臣答问 始以恬淡 以保天真 继以顺时四气调神 推论阴阳五行 教化顺应天地 以成 素 问 此亦老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之意 顺天从道 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 黄帝哀之属有疾病 乃先立针经以为 灵 枢 以。
14、 古今医统大全 明 徐春甫 序 予尝谓造化者 万物之司命 君人者 三才之司命 典校者 文章之司命 将帅者 三军之司命 而医也者 又自天子以至庶人者之司命也 其所关系岂浅鲜哉 故先儒有云 不明五运六气 检遍方书何济 不明十二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 而孙思邈亦曰 不明阴阳者 不足谓之太医旨哉斯言 诚业是业者所当深切究心者也 予独怪今时之医 始无见理之明 终无应变之巧 务奇诡者 或远慕而近遗 局方书者 或举。
15、 知盈医学资源网h t t p w w w k n o w w i n g c o m 万部医学书籍视频免费下载 知盈医学资源网h t t p w w w k n o w w i n g c o m 万部医学书籍视频免费下载 知盈医学资源网h t t p w w w k n o w w i n g c o m 万部医学书籍视频免费下载 知盈医学资源网h t t p w w w k n o w w 。
16、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作者 金 刘完素著 页数 155 SS号 11925264 出版日期 2007 8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卷一 诸证门 诸证总论 煎厥证 主热 出 素问 生气通天 论 人参散 薄厥证 主肝 出 素问 生气通天 论 赤茯苓汤 飧泄证 主冷 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 白术汤 胀证 主心腹 出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吴茱萸汤 风消证 主。
17、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经选读 供中医 药类专业用 作者 页数 309 SS号 0 出版日期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内经 的成书和沿革 一 成书年代 二 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三 沿革 第二节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 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一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 形成条件 二。
18、 1 前 言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黄帝内经 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中医学最基本 最重要的 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 因此 对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的 研究 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 用音韵 文字 训诂 注释等方法整理 黄帝内经 确定其内容 的可靠性 是开展各种 内经 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 黄帝内经 素问 的注释 宋代史崧对 黄帝内经灵枢 的校订 均对 内经 的流。
19、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 内经 作者 苏德生写 页数 150 SS号 11775652 出版日期 2006 8 出版社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前言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20、 普济方针灸 明 朱梓 卷一 针灸门 明堂灸经序 夫玄黄始判 上下爰分 中和之气为人 万物之间最贵 莫不禀阴阳气度 作天地英灵象圆穹 足模浓载 五脏法之五岳 九窍以应九州 四肢体彼四时 六腑配乎六律 瞻视同于日月 呼吸犹若风云 气血以类江河 毛发比之草木 虽继体于父母 悉取象于乾坤 贵且若斯 命岂轻也 是以立身之道 济物居先 保寿之宜 治病为要 草木有蠲 之力 针灸有劫病之功 欲涤邪由 信兹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