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电子书在线.pdf(74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脉 学 类 编 宋 崔嘉彦著 清 玄庵山人辑注 陈仁寿点校 李飞审订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主审段逸山吉文辉 副主审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大妹宋立人 张如青陈熠 审订李飞李其忠 吴九伟招萼华 金芷君潘朝曦 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 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 经验 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 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 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 启迪与临床见解 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 丰富治疗 的方法 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收录全国 员 员 猿个图书馆截 至 员 怨 愿 园 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 其中中华
2、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 共计 员 圆员 圆 源 种 内有中医药抄本 缘 园 愿 猿种 其中未刻抄本 猿 怨 圆 源 种 已属孤本的有 猿 远 圆 猿 部 清未前抄本 员 圆 愿 愿 种 其 中未刻抄本 怨 圆 猿种 已属孤本的有 愿 员 愿部 内容涉 及医经 医案 诊法 方药 综合与临床各科类 其 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 圆 员 员 愿 种 其次为方书 医案 类抄本 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 中国中医研 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 分别为 员 圆 圆 怨 种与 员 园 源 缘种 合计为 圆 圆 苑 源种 占总量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的 源
3、缘 豫 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 具体表现为 目前没有 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 抄本数 量庞大 分散各处 难于收集整理 从几千种抄本中进 行筛选 既费时耗力 又须具有识别能力 抄本为手写 体文字 字体多不规范 异体字 俗体字 讹误字甚多 再加抄写时日既久 字体有的磨灭 难以辨识 因而要 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 还要善于辨识 各种字体 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 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 而很多作者因无传 世著作 其生平难以了解 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 唯其如此 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 尤其是世 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
4、贵抄本 长期以来乏人问津 未 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 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 不知 底细 随着时间的迁移 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 中医 药抄本损失惨重 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 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 便可见一斑 因此 对 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 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 华 弘扬中医学术 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 而且具有抢 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 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 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类辑抄本 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 人的资料 如清代张璐 医通祖方 朱时进 一见能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医 等即是 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 但其有两 方面可取之处
5、一是将相关资料汇辑一处 给后人阅 读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 亡佚 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 第二类是评述抄本 即 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 如 清代杨和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方谟重订 薛氏济阴 万卷书 等即是 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 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 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 寓有 真知灼见 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 第三类 是心得抄本 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或在临 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 如清代徐养恬 徐养恬方 案 江泽之 江泽之医案 等即是 此类抄本最具学 术价值 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套丛书所收 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
6、种 绝大多数为清代 抄本 以临床各科类 医案类为主 入选的标准主要 有三条 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在理 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二是古代既无刻 本 现代又无排印本 影印本 三是内容完整 版式清 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 谨致谢忱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出版本套丛书 其 眼力之非凡 气魄之恢弘 殊实令人感佩 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本套丛书的出版 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 现给广大读者 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 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 业工作者 中医药
7、院校学生 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 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 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 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 二 三年六月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凡例 一 字体 统一使用简化字 不出现繁体字与异 体字 二 提要 置于正文之前 介绍作者与全书内 容 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 三 正文 按内容分段 并加标点符号 为便于 分辨 属于眉批 夹注以及药物剂量 炮制方法用小号 字排印 四 校注 置于同页下方 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 次分行排列 凡内容重要 且校勘有据者 选择采用 本校 他校 理校等校勘方法 注释对象有二 一是注 音 凡冷僻的难读字 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 二是释义 凡疑
8、难词句 加以注释 校语与释文力求 科学规范 简明扼要 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 一 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 不再出注 五 目录 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 抄本原有目录 的照录 补上序号 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 则依照正 文改正 原无目录的 依据正文补上序号与目录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六 案序 为醒目易检 凡医案类抄本 每一病证 所录医案 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 七 禁用药物 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 使用的动 植 矿物药材 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 本书 对此均不作删改 仅供参考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提要 脉学类编 一卷 成书于清代咸丰八年 员 愿 缘 怨
9、年 为清代玄庵山人辑著 作者生平无从考证 本书系作者根据 四言举要 重加编次并注释而 成 即汇集 崔紫虚脉学 和 李濒湖脉学 之精粹 书 中先述脉学理论之概要 继而详论各种脉象 共 圆 苑 种 之特性 最后脉证相合 从脉论治 是一部研究和学 习脉学理论 指导从脉诊断论治的重要文献著作 本点校本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 脉学 类编玄庵山人妙法注 为底本 给原文分段和句逗 校 勘采用理校和本校方法 对冷僻字 难读字或疑难字 注音或注释 便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者参考阅 读 脉 学 类 编 目录 四言举要类编 自序员 考证诸书目猿 脉学类编源 举要源 浮脉阳员 缘 洪脉阳员 缘 虚脉阴员 远
10、散脉阴员 苑 芤脉阳中阴员 苑 濡脉阴员 愿 微脉阴员 怨 沉脉阴员 怨 伏脉阴圆 园 牢脉阴中阳圆 员 实脉阳圆 员 弱脉阳圆 圆 脉 学 类 编 细脉阴圆 猿 迟脉阴圆 猿 缓脉阴圆 源 革脉阴圆 缘 涩脉阴圆 缘 结脉阴圆 远 代脉阴圆 苑 数脉阳圆 苑 滑脉阳中阴圆 愿 紧脉阳圆 愿 促脉阳圆 怨 动脉阳猿 园 长脉阳猿 园 弦脉阳中阴猿 员 短脉阴猿 圆 切脉论证猿 猿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四言举要类编 自序 盖夫 四言举要 出于月池翁 而其论原于 崔真人 此推明 内经 一脉十变之法也 明五 脏之平脉 分四季之时脉 通二十八之体状 别 奇经八脉交加中外之理
11、 可谓脉法尽之矣 脉要精微论 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赵王 曰 神存于心手之间 盖其难也 易氏曰 九窍 皆见于外者 观其证之变 而有通塞之二候 九 脏皆藏于内者 察其脉之动静 而有浮中沉三 部 呜呼 其要微矣 余念上古良医治疾 未 有不先诊脉者 自岐黄已然 辨人鬼 别男女 特 其粗尔 微芒呼吸之间 而生死轻重系焉 如诊 病人之色不变 而在死法中 此脉病而形不病 也 故曰无数者同之 有数者异之 苟不明乎脉 法 则同者多矣 叔和曰 天雨下降 沟渠溢满 圣人不能图也 脉络流溢 诸经不能复拘也 然 则经脉明而诸证无不可察 亦可穷吾治之方矣 脉 学 类 编 所见诸家脉诀行于世者 而世本绝不及 四言举 要
12、 之精切也 予读而珍之 推为脉法之全 盖 启 内经 之钥 倒轩岐之箧 尽出其秘 以示人 而惜乎人之都不知读 岂不能读耶 能读之者 止李延 刘渊二贤 而不无歧解 非倒乱失次 即 荒唐间杂 而其注又多有不善 以致脉学愈阐愈 昧 求脉之道 愈超愈蹶 良由不解活法推源之 故 因是类编注解 庶学者披卷了然 是为序 同治四年岁次乙丑仲秋玄庵山人谨书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考 证 诸 书 目 黄帝素问崔真人脉诀孙真人千金方论 扁鹊难经刘宗厚论证李东垣医学发明 华佗脉经陈无择论经通真子脉要新括 金匮方论朱丹溪论证黎文涛决脉精要 张氏类经杨仁斋脉论张仲景伤寒论注 得效方论王叔和脉经戴同
13、父脉诀刊误 巢氏病源潘硕甫论脉太仓公生死秘要 圣济经解灵枢经柳氏论证 脉 学 类 编 脉学类编 宋南康紫虚隐居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类编名义 类编者 合两篇而汇其类 所以简而明也 两 篇者 崔紫虚脉诀 李濒湖脉学 总曰 举要 举者 举其 提纲挈领 包源若一之法 要者 其玄秘 须知精粹总括之妙 操觚者 执是编而习之 则庶乎其不差矣 举要 脉乃血脉 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气息应 焉 脉者气血之神 邪正之鉴也 有诸中必形诸外 华元化曰 气血盛则脉盛 气血衰则脉衰 气血热则脉数 气血寒则脉迟 气血弱则脉微 气血平则脉缓是也 潘石甫曰 人身之血 犹夫 水也 血中之脉 犹夫派也 派通则水
14、源活 脉通则气血行 隧 伏道也 脉行伏道之中 其行也以息往来 然非呼吸不能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行 故曰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 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脉者 如水潜行地中之象也 经曰 脉者血之府也 心主 血而合脉 惟外可见者 如手鱼之络属阳明 此皮之部也 其色 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 五色互见 则主寒热 也 资始于肾 资生于胃 脉由气血而赋形者也 其水谷日进 脾胃酝酿 化其精微而 为血 注之于脉 潜滋暗长 脉道得以充实 岂非资生于胃乎 熟腐水谷 游溢精气 全赖命门 一点真阳 岂非资生于肾乎 阳中之阴 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 卫者阳 气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15、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平 气如橐籥 血如波澜 血 脉气息 上下循环 脉者非气非血 其犹气血之橐籥也 如大波之涣澜也 营 属阴而主里 卫为阳而主表 故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是以经脉 流通 必由乎气 相随上下 运行不息 而形体得以常存者 亦藉 此之荣也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处决 此经属肺 上至鱼际 脉之大会 息之出入 一呼 缘 脉 学 类 编 一息 四至为息 难经 曰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夫五脏六 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曰 寸口者脉之大会 五脏六腑之所 以终始也 出气曰呼 入气曰吸 一呼一吸 总名一息四至也 十二时辰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脉行六寸 日夜不停
16、病为取缺 十二辰 即十二支也 在月为建 在日为时 日以百刻为度 每一刻脉行一百三十五息 十刻脉行一千三百五十息 百刻脉 行一万三千五百息 人之宗气 积于胸中 以行呼吸而通经脉 也 凡一呼一吸 是为一息 脉气行六寸 十息脉气行六尺 其日行之数 当以周天二十八宿 宿 三十六分相因 以每日共 得一千零八分之数为实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 除之则每十 息 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 此昼夜水漏下百刻之数 亦 合人身脉度也 初持脉时 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 是为关上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 先后推寻 持诊也 要诊他人之脉 令仰其掌 以中指诊彼掌后高骨之 间 是为关上 次下食指于关前 名曰寸口 再下无名指
17、于关后 名曰尺泽 关前为阳 脉得寸内九分而浮 关后为阴 脉得尺内 一寸而沉 以关在其中矣 其所以云尺寸者 以内外本末 对待 为言 而分其右也 心肝居左 远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心脉居左寸 肝脉居左关 脾肺居右 肺脉居右寸 脾脉居右关 肾与命门 居两尺部 肾有两枚 分居两尺部 其中命门者 付诊于右尺也 其魄与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宫 右主司府 脉要精微论 曰 左外以候心 心藏神者也 内以候膻中 膻中者 心之宫城也 右外以候肺 肺藏魄者也 内以候胸中 胸中者肺之府也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本命扶合 男左女右 男子为阳 左亦为阳 女子为阴 右亦为阴 故男脉左手偏大为顺 女脉右手偏
18、大为顺 关 前一分 入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灵枢 终始篇 曰 阴者主脏 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脏 持其气口人迎 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天道举矣 内经 以人迎之脉察六腑之阳 气口之脉察五脏之 阴 太阴阳明论 曰 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为之行气于 三阳 皆言人迎为阳明之腑脉 故主乎于表 气口为太阴之脏 脉 故主乎里 盖上古诊法有三 一以三部九候 以诊通身之 病 一以太阴阳明 以诊脏腑之气 一以人迎气口 以诊阴阳之 苑 脉 学 类 编 本也 肾命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关后尺部也 二尺之间命门也 经曰 七节之旁 中有小 心 正此之谓也 其中所藏 而蓄坎离之交媾
19、为生气之海 为 元阳之窦 辟精血于子宫 司人生之寿夭 华元化曰 肾者精神 之舍 性命之根 十四难 曰 人有两尺脉 如树有根 人无两 尺脉 如树之无根矣 男女脉同 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 反此病至 男女脉同 同于定位 惟尺则异 异于生育 男子为阳 脉 当寸强尺弱 女子为阴 脉当寸微尺盛 反此则病 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寻 七诊者 然九候之中 而复有七诊之法也 如独大独小 独 疾独迟 独热独寒 独陷下者 皆病脉也 谓其或在上或在下 或在左或在右之不同也 又有九候 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 各候五动 十八难 曰 三部者 寸 关 尺也 九候者 浮 中 沉也 诊脉惟在指法之巧 曰举曰按曰寻 大法轻手
20、循之曰举 重手取 之曰按 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人臂长当疏排指 人臂短当 密排指 五动者当从心肺俱浮 肝肾俱沉 脾在中州 则与叔和 之守寸关尺 寄位以候五脏六腑者 正有相成之妙 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寸候胸上 寸主上焦 故候胸膈以上至头之有疾 关候膈下 关主中焦 故候胸膈以下至脐之有疾 尺候于脐 下至跟踝 尺主下焦 故候于脐以下至足有疾 左脉候左 右脉候右 病随所在 不病者否 难经 曰 脉有逆顺 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 于寅 寅属木阳也 女子生于申 申属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 女脉在关下 是以男子尺脉恒弱 女子尺脉恒盛 是其常也 反 者 男得女脉 女得男脉也
21、男得女脉为不足 病在内 也 左 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随脉言之也 女得男脉为太过 病 在四肢 左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随脉言之 此之谓也 按寅申之说 他书无考 推越人之意 倘亦以男为阳为火 而火 生在寅 女为阴为水 而水生于在申云耳 火炎上 故男脉盛 在关上 水润下 故女脉盛在关下也 男得女脉者 谓寸弱而尺 盛 此谓不足 病在内也 女得男脉者 谓寸盛而尺弱 此谓太 过 病在四肢 非病在外之说也 盖男子以阳为主 女子以血 本 非男女经脉有别也 从其阴阳 以察其盛衰也 浮为心肺 怨 脉 学 类 编 浮脉属阳 心为阳中之阳 肺为阳中之阴 沉为肾肝 沉脉属阴 肾为阴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 脾胃中
22、州 浮沉之间 脾胃属土 土居中也 浮沉之间 阴阳和平之脉也 谓浮中 沉 候五脏之说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心肺居于至高 之分 故应乎浮 肝肾处乎至阴之位 故应乎沉 脾胃在中 不离 中部 大都脉代时宜 无太过无不及 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 便是胃气之脉 心脉之浮 浮大而散 心合脉 心脉循血而行 脉者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脉而 得为浮 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 又稍加力 脉道濡润者为散 乃 心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肺脉之浮 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 肺脉循皮毛而行 脉者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 毛而得为浮 稍稍加力 脉道不利为涩 又稍加力 脉道不及本 位为短 乃肺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肝脉之沉 沉而弦长 肝合筋
23、 肝脉循筋而行 脉者指法如十二菽之重 按至筋而 员 园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得为沉 稍加力脉道如筝弦者为弦 次稍加力 脉道迢迢者为 长 乃肝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肾脉之沉 沉滑而濡 肾合骨 肾脉循骨而行 脉者指法如十五菽之重 按至骨而 得为沉 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 次重按之 脉道无力为濡 乃肾 之带胃气而神应者也 脾胃属土 脉宜和缓 脾胃合肌肉 脾胃脉循肌肉而行 脉者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 至肌肉而得 一种雍容和缓之气 乃胃气之常而神应者也 命为相火 左寸同断 命门名相火 付诊于右尺 而左寸心脉也 灵兰秘典 曰 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今考心胞 脏居 鬲 膈 上 经始 胸中
24、正值膻中之所 位居相火 代君行事 实臣使也 内经 发明火义 而以君相明位四字为目 此四字个个着实 是诚至道 之纲领 有不可不阐扬其精义者 亦何以见之 盖君道惟神 其 用在虚 相道惟力 其用在实 故君之能神者 以其明也 相之能 力者 以其位也 明者明于上 为化育之元主 位者位于下 为 神明之洪基 此君相相成之大道 而有此天不可无此地 有此君 不可无此相也 明矣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 是为平脉 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员 员 脉 学 类 编 春弦者肝脉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其气来软 弱 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 故曰弦 反此者病 其气来实而强 此 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
25、实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 夏洪者心 脉也 南方火也 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其气来盛去衰故曰洪 反 此者病 其气来盛去亦盛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 盛 此谓不及病在中 秋毛者肺脉也 西方金也 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其气来轻 虚以浮 来急去散 故曰毛 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 而中央坚两 傍虚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 冬石者肾脉也 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 其气来沉 而坚搏 故曰石 反此者病 其气来如弹石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如数者 此谓不及病在中 春得为秋脉 死在金日 五脏准此 推之不 失 人之脏气喜所生 而畏所克 如春令肝脏木旺之时 其脉当 弦长 今反浮涩而短 是金来克木 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古籍 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