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电子书在线.pdf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电子书在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电子书在线.pdf(102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温 病 辨 症 清 马宗元原著 高静东点校 宋立人审订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主审段逸山吉文辉 副主审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大妹宋立人 张如青陈熠 审订李飞李其忠 吴九伟招萼华 金芷君潘朝曦 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 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 经验 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 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 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 启迪与临床见解 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 丰富治疗 的方法 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收录全国 员 员 猿个图书馆截 至 员 怨 愿 园 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 其中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2、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 共计 员 圆员 圆 源 种 内有中医药抄本 缘 园 愿 猿种 其中未刻抄本 猿 怨 圆 源 种 已属孤本的有 猿 远 圆 猿 部 清未前抄本 员 圆 愿 愿 种 其 中未刻抄本 怨 圆 猿种 已属孤本的有 愿 员 愿部 内容涉 及医经 医案 诊法 方药 综合与临床各科类 其 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 圆 员 员 愿 种 其次为方书 医案 类抄本 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 中国中医研 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 分别为 员 圆 圆 怨 种与 员 园 源 缘种 合计为 圆 圆 苑 源种 占总量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的 源 缘 豫 对抄本
3、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 具体表现为 目前没有 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 抄本数 量庞大 分散各处 难于收集整理 从几千种抄本中进 行筛选 既费时耗力 又须具有识别能力 抄本为手写 体文字 字体多不规范 异体字 俗体字 讹误字甚多 再加抄写时日既久 字体有的磨灭 难以辨识 因而要 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 还要善于辨识 各种字体 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 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 而很多作者因无传 世著作 其生平难以了解 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 唯其如此 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 尤其是世 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贵抄本 长期以
4、来乏人问津 未 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 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 不知 底细 随着时间的迁移 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 中医 药抄本损失惨重 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 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 便可见一斑 因此 对 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 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 华 弘扬中医学术 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 而且具有抢 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 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 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类辑抄本 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 人的资料 如清代张璐 医通祖方 朱时进 一见能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医 等即是 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 但其有两 方面可取之处 一是将相关资料
5、汇辑一处 给后人阅 读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 亡佚 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 第二类是评述抄本 即 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 如 清代杨和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方谟重订 薛氏济阴 万卷书 等即是 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 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 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 寓有 真知灼见 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 第三类 是心得抄本 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或在临 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 如清代徐养恬 徐养恬方 案 江泽之 江泽之医案 等即是 此类抄本最具学 术价值 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套丛书所收 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种 绝大多数为
6、清代 抄本 以临床各科类 医案类为主 入选的标准主要 有三条 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在理 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二是古代既无刻 本 现代又无排印本 影印本 三是内容完整 版式清 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 谨致谢忱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出版本套丛书 其 眼力之非凡 气魄之恢弘 殊实令人感佩 猿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本套丛书的出版 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 现给广大读者 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 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 业工作者 中医药院校学生 古代
7、文献与传统文化工 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 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 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 二 三年六月 源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凡例 一 字体 统一使用简化字 不出现繁体字与异 体字 二 提要 置于正文之前 介绍作者与全书内 容 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 三 正文 按内容分段 并加标点符号 为便于 分辨 属于眉批 夹注以及药物剂量 炮制方法用小号 字排印 四 校注 置于同页下方 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 次分行排列 凡内容重要 且校勘有据者 选择采用 本校 他校 理校等校勘方法 注释对象有二 一是注 音 凡冷僻的难读字 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 二是释义 凡疑难词句 加以注
8、释 校语与释文力求 科学规范 简明扼要 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 一 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 不再出注 五 目录 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 抄本原有目录 的照录 补上序号 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 则依照正 文改正 原无目录的 依据正文补上序号与目录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六 案序 为醒目易检 凡医案类抄本 每一病证 所录医案 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 七 禁用药物 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 使用的动 植 矿物药材 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 本书 对此均不作删改 仅供参考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提要 温病辨证 为清代光绪年间的马宗元 字清儒 江苏丹徒人 所著 现藏于
9、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为手抄孤本 本书为治温病之书 著者马氏精周髀 岐黄之 学 从邑人杨履泰学 天资高 学力亦笃 故算学 医理 均批隙导窍 藏学甚富 独于吴中叶氏尤服膺 对于 温病一门颇有见地 法于古人而不泥于古人 详细分 析温病与伤寒 温疫之不同 阐明温病发生之病因病 机 温病的传变与预后 以及温病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 病症施以不同治法 后注有温病要知欲死及欲愈之 候 并于书后附有所用之方 方简而药约 有古人方 亦有自拟方 实为治温病之良方 对本书整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因本书为孤本 故以保持本书原貌为基本原则 对原书内容不予删节 和改动 书中凡为作者对引古人言论的评论 均加 元 按 二字 小字
10、部分即为作者对前一句的注释 点校中 对书中的生僻字 均在书后附有注音及释义 校勘中 凡底本因写刻致误的错字及俗字 予以径改 温 病 辨 症 温 病 辨 症 序 自局方行于宋 而医之汉学衰 自刘河间起于金 而医之汉学复盛 然而 史记 仅谓 仓公得 五色奇 咳脉书 今其书不传 正义 引顾野王谓 汉 书 艺文志 有 五音奇胲 二十六卷 今汉志又无 此书名 故好高论者 并 内经 亦疑为汉儒伪作 不知 三代六经 何一非汉儒所述 盖汉时耆宿 犹及闻嬴 秦未焚之书 详者不及记 仅记其扼要语 故意远而辞 约 执其约者 拘泥之 附会之 动辄阂隔不通 如刘 歆用周官 徒足为天下病 以此咎经 经不任咎也 夫医道之传
11、 以文字传之 医道之精微渊奥 万变而 无弊者 则当于无文字处求之 无文字虚悬而无的 则 仍当于有文字处之引其端末 竟其余绪处求之 而后 知辞约者 意果远 内经 果非圣不作也 向尝持此 论以质故友 蒋子宝素 蒋子韪予言 其著医略也 即 为之序 迄今四十余年矣 同里马子清儒 以所著 温 病辨症 见示 予素不知医 然读其自序 专宗叶氏 以上通仲景 而神契 内经 此亦如经学家 由陆德 温 病 辨 症 明 孔颖达发明焉 诚以表章六经 寻流溯源 一以贯 之 其必无阂隔不通之病 可传后世无疑也 古人云 多歌曲者 自能造曲 多读书者 自能著书 昔蒋子 读书多 著书亦多 惜所刻只 医略十三篇 余皆散 失 马子年
12、力富强 由此以往 学随年进 所以发前人 之未发 方且转叶氏而上者 正未可量 此其造端耳 当不第如蒋子 但以十三篇传也 马子勉乎哉 予即 以昔日望蒋子者望之 光绪十二年季秋中浣八十老人李承霖序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序 自神农尝百草 而药之功用以彰 然必辨其病之 源流 而后施治为有据 如温病一症 其有类于伤寒 并有类于杂病者 固宜辨之早 辨矣 即辨 其为温病 而又有寒极似热 热极似寒 虚极似实 实极似虚之 别 苟稽古未深 阅历未久 而欲临时得心应手焉 可 乎 同邑马君清儒 沉潜好学 尤工于医 于温病一 门 要以仲圣为远宗 以叶氏为近守 暇时就其读书所 得 及临证所亲历者
13、 作为 温病辨症 爱而读之 其 中穷源溯委 毫发无遗 举凡风暑燥湿之相类不相类 者 无不了如指掌 噫 马君之用心 可谓深矣 马君 之济人 可谓众矣 是非独仲 叶之功臣 抑亦后学之 津梁者矣 虽然此岂尽为马君之学哉 特以见其一 斑云耳 爰为之序 光绪丙戌巧月同里桐生弟丁之干拜序 温 病 辨 症 温 病 辨 症 序 昔范文正有言 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岂不以 医之济人与于等哉 然而业医者 往往以济人之具杀 人 则又何也 其弊由于稽古未深 师心自用 读书不 求甚解 晰理未造精微 反是者 又泥于古人之陈法 而无运用之妙 听其论则善 施诸用则乖 若是者 均 足以偾事 又安能取古人之是 救今人之非 著书立
14、说 以示正鹄哉 吾友马君清儒 博闻强识 尤邃于 医 于温病一门 独宗叶氏 辨其伏邪时邪 几于剖毫 晰芒 其用心可谓深矣 苟非信而好古 而又加以阅 历之功者 乌能若此 吾读马君之书 而知马君之能 济人 且知马君之志 欲令业医者不迷于所向而均能 济人 岂徒叶氏之功臣 抑亦其范文正之襟期者欤 爰乐闻而为之序 光绪十二年孟春同里萃冷弟袁善作序 温 病 辨 症 柳序 马君清儒著 温病辨症 问序于余 余辞不获 乃 为之序而归之 曰 自仲景先师杂病论亡 温热一门 遂由此埃灭 然其论曰 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 者 为温病 是汉师论温病之语 固非一无所见 不过 仲师所论 乃伏邪之温热 于时气温热之从上受者 仍
15、缺耳 然仲景于温热伤寒之辨 故犂然画然 浅工不 审 以温热初起颇类伤寒 遂以麻桂等品投之 不能外 解 反致内结 转谓仲景之法 不能治伤寒 辗转传伪 唐宋以来 论温病者 皆无谛当之处 自刘河间创议 谓热病当以三焦为主 其识实超诸家之上 近叶氏天 士 更能深造自得 所著 温热论 语皆心得 而一一 皆体会 灵 素 而出 亦可谓昭往哲而示来兹矣 余 尝有志撰述 稽合各家异同得失之故 而折衷之 人 事之多 故握椠之不可以苟 未及事事周备 而齿发固 已衰矣 往者尝与清儒言血分之邪 非达气分不能 解 清儒则大韪之 谓为深得叶氏之旨 其论医也 与 余同 而其锐意撰述 则胜于余 一日 手所著 温病 温 病 辨
16、症 辨症 示余 独能远宗河间 近法天士 取舍正矣 其 体又以大意先之 则择之精 发明之语后之 则语之 详 纲目清矣 而其作例语 则谓为中人初学入门而 设 抑何所执之谦 而词之下也 或谓马君之书 实 出自诸先生 而又间引 易象 以杂之 子何盛称之欤 曰 此不足为马君病 易以道阴阳 而其为象 多近取 诸身 人身备阴阳五行之气 亦何不可以附譬 况之 古人如班之于马 多全袭其辞 卫正叔纂 礼记集说 曰 他人著书唯恐不出于己 此集唯恐不出于人 古 人闳识雅怀 而其为言乃如此 马君此书 取其演赞 叶氏耳 若世之语夸心得 甘背叶氏而不辞者 以云 独辟则有之矣 岂马君自慎不自矜之心所肯出哉 客闻而退 遂亦附著
17、于末 以附此之序马君书者 是为 序 光绪丙戌仲夏同里宾嵎弟刘旭拜序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温 病 辨 症 序 自赭寇之炽 以至戡定后十数年 余睽隔里闾最 久 于故乡后起之秀罕识 问舣飘西津 辙遏访杨文 子安孝廉 每啧啧夸其高足马君不去口 盖凡星象易 传 暨畴人诸学 皆力造间奥 嗣复分其余智 以肄习 俞跗之术 而诣遂精 子安文邃于医者 今墓草宿矣 余无以征其言之不谬 甲申夏 余始回籍 从弟东云 茂才 近悬壶 亦称道马君医道之逞东云 读先高祖 招仙公之遗书 又亲见吾从父伟人之制药之精 宜其 善于取友 而处心领受也 一日 携马君所辑十三篇 问序于余 余沉溺词章 生平于僦贷季
18、 苗父 诸贤之 学 概不经心记述 客焦溪时 唯嗜与杨文谭诗 最膺 于社老诗律之细 酒酣以往 各举数十联 互相探讨 至切理餍心处 则相视而笑 今马君之医 于温病一 门 独心折叶氏 而于类不类之中 剖析清楚 以药时 医之误 又恐自以为不误之误 因荟萃群言 以辅翼 叶氏 而绝不敢掉以轻心 斯真如诗律之细也 又子 安先生算学笃守 勿庵东原之说 曾手编勾股 循序两 温 病 辨 症 拳 以启道初学 使其取迳之易 今马君之辨症 一如 其师之算学 罗罗清疏 与人以规矩 即示人以巧 是 在人神而明之而已 抑予有感焉 庚午春 伯兄子犹 先生侨居记光时 患温病 医者误投以热剂 遂致不 起 每勖东云 以克绍家学 籍以
19、济世 不致为庸流所 杀 一追溯往事 往往引以自咎 今见是书 不禁触余 鸰原之痛也 时光绪乙酉仲春上浣同里李思缓谨序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自序 昔仲景先师杂病论亡 温热一门遂由此湮坠 至 唐宋金元间 名贤辈出 则论温病者多 然胥未能得其 原 所谓习焉不精 语焉不详者也 我朝叶先生天士 尝体会 灵 素 尤善学仲景 寻绎 伤寒 金匮 之旨 兼博考诸家 于章句下 得其神理 明六气所由 受 发为温热论 于温热一症 批隙导窍 实明所由 来 示百世之津梁者 在此 凡治温热者 遵叶氏法 而行之 则重者轻 轻者解 死者生 危者安矣 后起 诸先生 亦或从叶氏法恢廓之 而绝未有天质之高出
20、 于叶氏 且能补叶氏之不足者 即如徵氏有云 伤寒 为法 法在救阳 温热为法 法在救阴 与叶氏治温 热 实不离救阴一法相吻合 是徵氏之说 亦从叶氏来 也 窃怪近今之悬壶家 咸知尊仲师 而不知尊叶氏 往往视热病多有误为伤寒者 宗元不揣捣昧 特于伤 寒温热之现症 类与不类者辨之 为吾人临证一助 亦取其显豁呈露耳 其法皆出自诸先生 而独宗于叶 氏 要使人于温热病 知尊叶氏 并使人知尊叶氏 实 温 病 辨 症 所以尊仲师 庶予之辨症 或不至有伤寒温热之误 非自矜也 实自慎也 予之误 予豫防之 人固幸矣 予豫防己之误 而有能指吾自以为不误之误 则予又 幸矣 友人李君东云 恩蓉 邃于医 为余参订 兼怂 恿付
21、築 氏 予重韪其意 爰梓之以为初学之导 如谓 以著书自任 非惟不敢 亦不暇时 光绪十一年孟春阮望太阳缠双鱼之次马宗元清儒 自序于铁瓮城西之易简书屋 築 筑 捣土用的杵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温病辨症凡例 一 斯刻首篇 先辨温病有伏邪 有时邪 与伤寒 瘟疫各有门径 不可相混 二 昔贤辨伏邪温病者 仲景也 时邪温病 者 河间也 今元篇中 独宗叶天士者 以叶氏 能体会仲景伏邪 即 内经 云 人伤于寒 而传 为热者 因寒甚则生热也 河间时邪 即 内经 云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难经 云 肺邪入 心 则有谵言 妄语也 故陈修园有云 医者之 精妙 不在有方之书 而在无方之经是耳 三
22、 伏邪有直从里发者 有外邪引动者 最 难辨别 特借 内经 标本以解之 四 叶氏辨时邪在上焦 初受手太阴 次传 手厥阴 终传手少阴 故元篇中谓 邪传手厥 阴 须善用方法以驱邪 复出于手太阴 而不可 使邪再入于手少阴也 五 篇中以易消长盈虚之理 定温病轻重 温 病 辨 症 用方之法 故处处要令中和 不可太过不及 六 温病以三焦为主 由肺传心胞 乃由腑 传脏 为逆 传肠胃 乃由脏传腑 为顺 难经 云 脏病难治 腑病易治 今由脏传腑 是自难而易也 七 王孟英自序云 或以伤寒为温热 或 以温热为伤寒 或并热于风温 或并风于温疫 或不知有伏邪为病 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热 甚至 并暑暍二字而不识 良可慨已 元有
23、感于斯 故 述温病要辨大同小异以明之 八 温病所引必见之症 关乎生命者 列之 后篇 其余骨疼腰痛等症 及平素其人所偏 与 引动宿恙者 全在人神而明之而已 九 斯刻后列表里 虚实 寒热诸法 不过 略备规矩 学者必先审症之轻重 观人之强弱 察病之新久 视人之老幼 然后对症用意立方为 主 不可视此呆法为则 盖医乃通天彻地之学 全凭心灵手敏 方能看得活泼泼地 昔孟子云 尽信书 不如无书 即此意也 十 篇中论温热不用薄荷 牛蒡子 因无风 也 冬温不用薄荷 桔梗 杏仁 恐伐气也 故 元仿叶氏运用之意 而拟清露饮一方以补之 岂 欲更名自功哉 圆 中 医 古 籍 珍 稀 抄 本 精 选 一 十一 河间 原病式
24、 云 病热而寒攻过 甚 阳气损虚 阴气暴盛 而反为寒 可见热症未 尝无用姜附之日 不过仅见之症 藉之以治药 耳 我辈莫谓温病当用热药 亦莫谓温病概禁 热药也 十二 篇中温病末路 每以理中 归脾等方 治之 此因邪气从汗下而解 已见脾阳虚象 不 得不参用治法 实非治温病正方也 十三 诸篇注解凡录前贤精微之语 而必 称以某书者 固不敢袭前贤之功 以为已有耳 可使学者知元斯为无非收罗众长 并非敢杜撰 也 其在诸贤之下 略参鄙见者 悉加 元按 二 字 十四 温病误投羌 防 柴 葛 辛温升提之 品 而成坏病者 难治 王履所谓 误发其表 变不可言 吾辈不可不预防之 十五 斯刻为中人初学入门而设 只论风 温
25、温热 冬温三症 其余湿温 暑温诸证 悉详 临证指南 温热赘言 温病条辨 诸书 兹 不复赘 十六 篇中辨症精微处 均出诸贤注解中 学者当潜心玩察为是 猿 温 病 辨 症 十七 后汇集诸书察死之诀 欲学者见病 现死症 便直云不治 庶免仲景短期未知决诊见 伤寒自序 之讥 如初起耳聋 肾开窍于耳 耳聋则真 水自涸 如树已无根 战汗痉厥 温病以战汗为佳兆 然汗 出淋漓 而或肢搐手冷 谓之邪退正亡 喘如拽锯 肺受辛 温表散而喘促 大汗肢冷者乃火克金 谓之化源欲绝 虽神清能 言 不可云吉 神昏内闭 经云 心藏神 邪入于心则神去 神去则死 汗多亡阳 温邪宜汗解 然有汗多而阳亡者 如 夏秋天气 躁 燥 甚 遂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古籍 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