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名老中医经验集 徐景藩.doc(59页)
《学习名老中医经验集 徐景藩.doc(5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名老中医经验集 徐景藩.doc(59页)(59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徐景藩脾胃病专家徐景藩单兆伟刘沈林徐丹华整理编者按徐景藩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余年,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和辨证用药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是脾胃病专家。徐氏根据临床实际,将慢性胃病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三个类型,每一个类型又均可兼夹血瘀和湿阻,并有相应的治疗方药,很有临床价值。徐氏大胆创新,他结合胃肠病大多有粘膜病损的特性,在治疗上发明将药物加藕粉煎煮成糊状以“护膜”,服药时特别强调病人的体位,如卧向患侧,使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位,从而提高疗效,是值得取法的。徐氏对老年人胃肠病、残胃炎、术后粘连的诊疗均有独到见解;治疗脾胃病时抓住肝气郁滞这个重要环节,并在理论上作了深入的阐述。徐氏
2、还理论联系实际,对治疗脾胃病功效近似的药物进行利弊比较,广征博引,分析透彻,足供学者选用。所出六首经验方,充分体现了徐氏的学术思想,是他数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丰富了中医学宝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熹朱子全书徐景藩,男,年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中医世家。因受其祖父及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中医中药。小学毕业后即随父亲徐省三学中医,一边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医籍和本草汤头,一边侍诊。历年后,又拜当地擅长治疗脾胃病的名中医朱春庐为师,继续学习中医年,尽得两家之传。学业初成,便
3、悬壶行医。临床实践中凡遇疑难重病,辄求教于父亲或朱师。由于自己刻苦钻研,勤学好问,加之名师指点,医技长进很快,声名渐振。他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观察总结临床疗效,详细整理记录,先后写有重病诊疗纪实和验案精萃等著作。年,徐氏响应中央卫生部关于招收中医研究人员学习班的号召,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历资格考进北京医学院医疗系,通过年学习,逐步认识到中西医各有长短,对当时提倡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有较深刻的体会。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来到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工作。翌年该院承担南京中第一卷#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徐氏即为内科教研组成员,并担任一部分中医内科学教学课和临床带教。当时许多中医名家如邹云翔、马泽人、张
4、泽生、曹鸣高、邹良材等都在该院工作,徐氏虚心向他们学习,吸收各家之长,不断丰富自己。徐氏从事消化系疾病临床研究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疗效卓著,求诊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外地来函索方的病人达个省市。有关脾胃病的诊疗经验和效方,已总结在出版的当代名医临床精华、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等书中。个人论著有徐氏论医集、脾胃病医疗经验集等。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慢性胃脘痛的辨证鉴别诊断、胃脘痛例临床分析等学术论文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者篇;胃脘痛中医证型与病理研究课题获年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甲等奖。徐氏为中医教育事业也作出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中医骨干人才,除中医本科生的教学外,还指导研究生名。
5、徐氏学验俱富,特别是在脾胃病方面造诣很深。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学术委员,脾胃病学组副组长,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内科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省药品审评委员暨中医药组组长,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等职。学术精华一、对脾的生理功能和脾病证治的见解徐氏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然其主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主运化:包括运化精微和水湿,前者是主要的,后者为相应之辅。故治脾病重在健运脾气,脾气健运,水谷能化精微,水湿不内停。关于脾统
6、血:联系难经谓脾“主裹血”、灵枢谓“脾藏营”,两者可以理解为藏与统的动态平衡机制。“统”包括统摄和统调。统血无权,可导致血离其经,血溢于外。如裹藏过多,不能正常地调配运行,则脾脏裹血虽多,仍可见血虚及或出血之证。裹藏之血若瘀滞日久,成为“老血”,则同样亦不能营其正常运行、滋养等功能。与抗病功能有关:灵枢谓“脾为之卫”、“脾者主为卫”。此“卫”即指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徐氏在临床上观察例脾虚病人,治疗前后对比,、等数值增加,提示体液免疫功能的增强,也证实了这一点。故主张在外感疾病的防治措施中,也应重视提高脾胃功能。在复杂或重证外感疾患的病程中,亦应注意勿使脾胃气阴受损,并及时予以调治,俾正气充盛,
7、邪气自祛。在热病恢复期的善后调治中,能重视脾胃功能,有助于早趋康复,避免复发或再感外邪。脾与涎和意:素问谓“五脏脾为涎”,“五脏所藏脾藏意”。难经三十四难亦谓“脾藏意与智”。关于脾与涎和意的关系,脾气虚者,可见多涎;脾阴虚者,则见少涎。这可第一卷#从涎的唾液淀粉酶活力差的动态观察中得到证实。脾虚患者经用健脾药治疗后,临床郑状改善的同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也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消化腺的分泌趋向正常。“意”和“智”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如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活动等。脾病甚多,在临床最常见的脾病主要有:泄泻(尤其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等。由于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故脾与其他脏腑互有联系。脾胃有病,
8、还可反映为头面诸窍与二便的病症。可见脾脏在病理状态下,可影响到整体。脾病的病机及其证候的相互关系和治则方药,可归纳如下:健脾益气理脾行气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广木香砂仁陈皮脾气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配加干姜、附子、草豆蔻脾血虚配加归身、白芍、枣仁、龙眼肉脾阴虚配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兼食积配加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困配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佩兰停饮配加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泽泻水肿配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第一卷#二、对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一)胃之生理胃主受纳,也能磨谷:巢氏病源提出“胃受谷而脾磨之”的论点后,一般认为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纳。其实,胃既主受纳,
9、也能磨谷。程应旄在医经句测中明确提出“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之说,强调胃不仅只是受纳,也能消磨谷物,水谷必须经胃的消磨、腐熟后,营养成分才能被小肠吸收。体阳用阴,多气多血:由于胃腑体阳而主动,其动自上而下,蠕动不已,才能使已腐熟之谷气下入小肠,故“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的论述,在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一再提到。胃不仅是“水谷之海”,也是“气血之海”(灵枢玉版),两者相辅相成。素问气血形志篇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此“阳明”既指经脉,亦包括胃腑。在生理上胃腑多气多血,故在病理状态下,气病多而血病亦多。上清下浊,主降宜和:喻嘉言寓意草中提到“一胃分为三脘,上脘多气、下脘多血”,并认为“上脘清阳居多,下脘
10、浊阴居多”。此论甚为精辟。胃部容量较大,形态“纡曲屈伸”,应该分部位,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上脘是胃底为主的部位,下脘应在胃角水平线以下,上、下脘之间属于中脘。胃中气体轻而在上,水谷及胃中津液贮于下脘。胃以通降为顺,胃气和则能食而化,气血以生,寝寐得安。降与和具有同义,降则和,不降则病。胃气为本,喜润喜燥:关于“胃气”的含义,除胃的功能外,还体现在气血充盛,运行通畅,缓和均匀的正常脉象。临床如见重病之人,胃尚能纳,犹有生机;若谢谷不纳,胃气败绝,则预后严重。据徐氏的体会,对临床病例应作具体分析,用润用燥,根据病情。人体素质有阴阳偏胜,所食的谷、肉、果、菜,其性不一,四时
11、寒温不同,情绪及劳逸有异,故胃之喜恶亦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病后津亏,汗多液耗,郁热伤阴,口干舌红者,当用柔润。若寒邪内侵,痰饮停聚,泛吐痰涎,舌白口粘者,当用辛燥。梨汁、蔗浆,胃燥所喜,秋燥亦宜;姜葱薤蒜,胃寒宜进,冬月所适。一润一燥,各有相当,俱为胃家所宜。从胃对食品、药物之属性所需而言,既喜润,亦喜燥。(二)胃之病理徐氏常言,胃病的病机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寒有热。虚实和寒热互为关联,而气血病理是其基础。气血之病()气病:气滞不畅,可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不知饥,食入而胀尤甚。气滞甚则窜络,还可撑胀及于两胁,或及于胸腹。嗳气或矢气可以排其滞气,故得嗳及矢气觉舒,嗳气不遂则脘胀尤甚。气逆之状,如
12、呃逆,恶心,呕吐,并常伴先嗳气,食后呃逆,有时可出现食物反流。实证常见明显的气滞、气逆病机,胃虚亦可伴见气滞。胃气既虚,磨化功能不足,气机不第一卷#畅,气留而不降,亦可伴见气滞。如兼肝气横逆,乘侮胃土,则胃气虚而可伴见气逆。如脾气亦虚,阳微不升,胃气亦随脾气下陷。()血病:胃热胃实,气火上亢,可以伤及胃络而致出血。胃中虚,气不摄血,亦可出血。出血之症,其血必虚。根据出血量之多少,而呈现相应的血虚证候。与此同时,离经之血不能尽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气滞久则血运不畅,可致血络瘀滞。气滞与血瘀又可相互影响。气滞不消,其瘀尤甚;血瘀不祛,其气尤滞。血虚者其气亦虚,尤以原系气虚之人,因气不摄血而出血
13、者,气血俱虚之证尤著。胃寒胃热()胃寒:外感寒邪,经口入胃,或经体表肌肤通过经络而及于胃。胃气虚,胃阳虚弱者,寒自内生,(胃之阳虚与脾肾之阳不足亦有关)其寒虽有内外之分,每常相兼,如有内寒者易感外寒,感受外寒者亦易加重内寒。胃中寒,胃气易滞。饮食水谷不易腐熟,容易停积于胃中。胃寒而气滞,津液凝聚,可以成为痰、饮,表现为多唾清涎,呕吐,脘痛且胀,胃中有水声、腹鸣辘辘、头眩等症。()胃热:素体胃热;或酒食不节,胃中生热;或肝气久郁化火犯胃;或胃阴不足,阴虚生热。胃热由于外邪所干者属实,自内而生者有虚有实。胃中热则耗伤胃津,热愈盛则津伤尤甚。此外,胆热可以犯胃。灵枢早就提出“邪在胆,逆在胃”之说,素
14、问亦有“口苦者,胆疸也,疸者热也”之论。三、治疗胃病痰饮中阻引起呕吐的经验胃病患者常会伴有呕吐症状。其中有的属于痰饮中阻,因饮停于胃,胃气不和,上逆为呕。轻则数日一呕,重者每日呕吐。这些患者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而伴有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凡有胃下垂者,尤易并发此疾。徐氏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述“诸呕吐,谷不得及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胃反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等方论,认为小半夏汤是治疗诸种呕吐的通用方。茯苓泽泻汤包含苓桂术甘汤,又是五苓散的类方,功用为祛饮止呕而利小便。运用上述两方为主,治疗溃疡病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而呕吐的病例,颇有效果。其中茯苓和泽泻各用克。配以通草加强通利之功,加蜣螂
15、以祛瘀通络,或再加红花活血以助其药力,服药数剂后,呕吐止而小便增多,诸症亦随之而改善。应注意服药的方法,要浓煎,最好每剂药煎二次,取药液一起浓缩成毫升。服药后取右侧卧位,腰臀部稍稍垫高,这样可以使药液充分作用于幽门部位。或先插入胃管,将胃中潴留液抽出后,旋即注入药液,然后拔出胃管,体位同上所述。如病人胃气上逆不和,呕吐较频,可令其在服药前先嚼生姜片,舌上知辛辣后吐去姜渣,随即服药半量,可防其吐出药液。或者令病人嚼生姜,针刺内关穴,平补平泻,频频捻针,服药后仍行捻针。若幽门部位梗阻较甚,可另加云南白药每日克,与汤药一起调匀服下。一般服药剂,呕吐可渐控制或改善。若效果不著,仍然呕吐,提示幽门病变较
16、重,梗阻难通,则应考虑手术治疗。所以在运用以上方药时,也寓有诊断性治疗之意。第一卷#四、老年人胃病的诊疗要点据徐氏的临证体会,在诊治老年人胃病的过程中,总结了诊治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生理特点,一是气血不足,二是阴液易亏。脾胃功能受损,仍须摄食水谷,气机失于调畅,所以常常表现为本虚标实的证候。且老年人的胃病又往往常兼他脏病变,出现脏腑兼病,常见的如:肺胃同病、胆胃同病、心胃同病等。此外,因“肾为胃之关”,老年人肾气有不同程度虚衰。关于老年人胃病的治疗,首先是气阴常须兼顾。处方用药时应注意补气勿过温,滋阴佐以益气而勿过于滋腻滞气。例如补气用黄芪者,配用白芍;用党参、白术者,配用山药。老年妇
17、女不妨先用太子参,如服后舒服,再改用党参。养胃阴常用麦门冬、石斛、北沙参等,也可参用太子参、山药以兼顾气阴,或以白芍、乌梅、甘草、山药、茯苓相伍,酸与甘合,酸甘化阴,和胃调脾。有的阴虚较重,可酌配生地、百合、枸杞,再加少量白术。其次是理气宜调升降。理气药如苏梗、柴胡、陈皮、佛手片、木香等等。配以桔梗、枳壳,或以杏仁、广郁金宣肺开郁,或用竹茹配刀豆壳降胃气,除烦热,或用木蝴蝶、娑罗子宣通肺胃。这些都是有升有降、升降相伍的“药对子”,能善于在理气之中注意调其升降,常可提高治效。再次是化湿防辛燥过度,清热勿过于苦寒。化湿常用苦温、芳香,如炒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等,尽量不要重用、久用。为使湿浊宣化
18、,可佐以石菖蒲、郁金。若胸脘痞闷有湿者,以杏仁、蔻仁、橘皮、桔梗、法半夏以开宣之。有肝胃郁热者,选用左金丸时,黄连用量不宜过大。此外,老人胃病,运化不力,容易引起食滞而导致胃病发作或加重,故应据证而加一些消滞药物,并注意饮食的质、量与温度,以利胃病的防治。常用如炙鸡金、焦建曲、山楂、麦芽等等。若遇生冷所伤,可佐用温胃之品如肉桂、公丁香或良姜之类,药量不必过大,如肉桂克,公丁香克,良姜克,旨在温中祛寒而消生冷瓜果之滞。凡脾胃气虚而食滞者,配用炒白术。胃气久虚,摄血无权,胃阴不足,里热易损胃络。故老人胃病更应注意护膜、宁络。如有大便隐血阳性,小量出血,据证而配用白芨粉、参三七粉,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服
19、。平时方中早加地榆、白芨,防患于未然。有的黑便而干硬,兼有瘀血,可配用小量大黄以导瘀。老年人胃病,还有脾胃气虚而兼肝阳上扰化风者,治法宜“培土宁风”。补益脾胃不宜用黄芪甘温升阳,平肝熄风又不宜投药过凉。白术、山药、甘草、茯苓、桑叶、决明子、天麻、钩藤、莶草等随证配用之。至于肺胃、胆胃、心胃同病等患者,应分清主次,随时辨证治之。五、对残胃炎的诊治徐氏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其病机,拟订治疗方药,近一年多时间内所治例患者分析,有效者计。残胃容量较小,患者的饮食均不同程度地减少,而且胃的磨化腐熟功能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亦减少。所以,中虚气血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加以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
20、气不降而上逆,是以呕恶、噫嗳吞酸。肝之“余气”胆液可以上逆入胃。因此,肝失疏第一卷#泄,胃失和降,胆液逆入于胃,也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手术损伤组织,脉络难免有留血,留血为瘀,影响气化功能,导致气滞血瘀。治疗大法主要有益气和胃、利胆疏泄、化瘀泄热和化湿消积等,根据病情,随证用药。徐氏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自拟一方名为“残胃饮”,方中药物为炒白术、炒枳壳、炒白芍、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每日剂,二次煎服,根据病证,酌情加减。凡残胃炎症具有胃脘痞胀、隐痛、口苦、饮食减少、乏力等症状者,为上方之适应症,以“残胃饮”为主方,一个月为一疗程,可根据病情服用疗程。治疗效果以溃疡病、慢性胃炎手
21、术后的残胃炎较好。如因胃癌手术切除胃之大部者,疗效不理想。关于胃次全切除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以式优于式。根据徐氏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嘱咐病人,务使患者做到慎饮食、起居。胃脘部保暖,即使在夏天,午憩及晚间睡眠时,上腹部也要加盖一些布类或毛巾被。由于残胃已经丧失幽门的特点而致胆汁返流,卧床时头及上背部略垫高,尽量多向左侧卧。白天服药后应坐憩或仰卧片刻,利于药物在残胃中借胃气以行药力。六、诊治食管病的方法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不仅说明食管的解剖特征,还指出其具有“柔空”的生理特点。食管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功能
22、”与器质之间有时不易截然分开。不少“功能性”疾病到一定时间就会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所以,在“功能性”阶段就应加以重视,给以积极而认真的治疗。关于吞咽不利,应归属于“噎证”范畴。从临床主症而论,大致有以下几类证候:气郁证,治法宜理气解郁,和胃降逆。常用方如木香调气散、解郁合欢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等。如因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还可佐以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养心。肝胃郁热证。治法宜清泄肝胃之热而兼理气和胃降逆。例方如左金丸、济生橘皮竹茹汤等加减。痰气交阻证治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加减。气滞血瘀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此类患者一般症状较多,用药亦须随证加减。还有几味宣通食管疾患的药物,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习资料 名医经验 中医名医经验 老中医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