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本_老子说法食禁诫经_研究_伍成泉.pdf(12页)
《敦煌本_老子说法食禁诫经_研究_伍成泉.pdf(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本_老子说法食禁诫经_研究_伍成泉.pdf(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敦煌本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研究伍成泉,段晓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对敦煌本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叙说部分进行分析,发现此部分内容与道教服饵行气方术颇多关涉,且与晋葛洪 抱朴子内篇、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和唐孙思邈 枕中记、苏游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 等书之相关内容相出入,可以看作这一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具体可定位于介乎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和唐孙思邈 枕中记 之间。再从其所述卅五条禁诫条文来看,此经可能与天师道正一派有很大关联,或许即是由该派道徒所造作;不过,它也带有浓厚的上清经法色彩,反映出其成书于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际的时代特点。关键词:敦煌遗书;老子说法食禁诫经;道
2、教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08)03-0107-12一敦煌遗书中有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一件即 P.2447,为 正统道藏 所未收。陈国符先生已发其覆,指出此经即 道藏阙经目录 卷下所著录的 太上老君说法食禁戒经。按 道藏阙经目录 著录的大多系遭元代焚经而致亡阙的道书,可知该经亡于元代,幸得敦煌文书的发现使今天还能一睹其本来面目。写本一卷,首尾基本完具,首题“子说法食禁诫经一卷”,尾题“老子说法食禁诫经一卷”,知首题残损字当为“老”字。共计有文 75行,自第 1 27行为叙说部分,指出修道求长生者饮食不可不慎,当守禁诫依法食;第 28 71行为主
3、体部分,说饮食禁诫卅五条;第 72行以后述此戒经德,为结尾部分。现过录其文如下:1.老 子说法食禁诫经一卷收稿日期:2007-09-1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道教戒律学”(06C 539)作者简介:伍成泉(1970),男,湖南安化人。副教授,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哲学研究;段晓娥(1984),女,甘肃酒泉人,2007级硕士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和整理。参见陈国符 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 215页。1072.老子曰:吾与天地万物同在道中、共分一3.气,禀受形神,而独能长生不死、前天后4.天变化常存者,由吾抱道积德、保神养5.气、
4、不犯诸恶故也。人民所以夭折多病众厄6.亡、不尽天算者,以其不奉禁诫、纵情侈欲、7.生煞无度、饮食不慎故也。上古之时,唯食元8.气,寿延亿万,而唯守道,不起众心。及至末9.世,代薄时浇,诸见争起,群谲竞兴,不能淳10.一,饮食伤性,故食土者不如食草,食草不如11.食谷,食谷不如食芝英,食芝英不如食金12.玉,食金玉不如食元气,食元气不如不食。不13.食者,天地虽没而身常存。愚夫浅夹(狭),不能守14.志以求长生,啖食无度,煞害众生,臭秽满腹,罪15.负缠身,意牵六欲,心起万灾,而求不死,其可得乎?16.老子曰:凡食有五:一气,二药,三谷,四果,五菜。气17.谓导引、胎息,吐故纳新,呼吸元精,调和
5、六气。18.药谓金玉、芝英、黄精、苟杞白术、松柏,调和19.血液,保养形神,安魂定志,辟除风湿,益命延20.龄。谷谓黍、稷、麻、麦、禾 兆、稻、诸豆,依法取食,充21.实藏府,守气和身。果谓枣、栗、杂果,通生津22.液。菜谓草木花叶而可食者,随分取啖。唯23.此五者总谓法食,可得长生。夫天地昼夜十有24.二时,阴阳代谢,气有生煞,从夜半至禺中为生25.气,须咽漱吐纳饮食滋液;从日中至人定为死(疑脱一“气”字),26.宜导引呼吸。道士常须夜半、禺中饮食,若27.饵药服气,听于余时,然不如生气时也。28.说禁诫卅五条:29.凡食,皆先礼拜十方诸天三宝,愿念悔过。30.凡食,皆须清浄,先献诸天三宝、
6、一切贤圣,31.存想身中三一及五神(旁有“百神”两小字)分明已安坐,定志,随时32.咽气,然后如法食矣。108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 3期“夌”,原本作“夌”,中华道藏 释作“菱”(参见张继禹主编 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 8册,第 597页),愚以为应是“麦”之俗书,下同。“禾 兆”,原本似左“禾”右“兆”,“禾兆”乃高粱,中华道藏 释作“秔”,通“粳”,参见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 第 8册,第 597页。33.凡食,皆先出诸食别器中,食竟,散诸鸟兽虫鱼。34.凡食,皆不得男女同食。35.凡食,皆祝漱食。36.凡食,别畜巾器。37.凡食,皆不得与人同盘器。38.凡食,皆不得人犯
7、触。39.凡食,皆不得人临上。40.凡食,皆不得求其精细。41.凡食,皆不得食有余。42.凡食,皆不得中道起坐。43.凡食,皆不得中道休息。44.食从远来,勿食。45.食从死家来,勿食。46.食从产家来,勿食。47.食从盗来,勿食。48.食从淫家来,勿食。49.鸟兽虫鱼食余,勿食。50.祠祀神庙鬼神食,勿食。51.酒肉莙(群?)秽食,勿食。52.米、麦、饼、果,落秽处来,勿食。53.米、麦、饼、果,犯灰土,勿食。54.孩子及妇人秽犯食,勿食。55.飞鸟秽污米、麦、饼,勿食。56.非清浄器具,勿食。57.非信心家食,勿食。58.非时食,勿食。59.非法食,勿食。60.凡道士皆当清浄独食,勿使非同
8、志人犯触61.秽杂。62.凡道士皆当随分精粗,不得心生贫(贪)求甘美63.诸味。64.凡道士食竟,余悉散施,勿得贮积。65.凡常住众食皆有所由,不得辄惠人为恩。66.凡道士受人食,皆当为主人忏悔发愿,持67.心诵经念道,以酬其福。109敦煌本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研究68.道士临食,若见有道,先当与之;若见贤人,69.先当与之;若见老病,先当与之;若见饥寒,70.先当与之;若见同学,先当与之;若见法师,71.先当与之。72.老子曰:道士凡食,能持此禁诫,常不违犯,诸73.天为人延年益算,增添衣食,世世繁昌,永74.享自然。75.老子说法食禁诫经一卷。王卡先生已指出,隋书 经籍志 著录有 老子禁食
9、经 一卷,有可能即是此经,并认为其约出于南北朝末。这一推断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此经颇有启发。按我们对道经年代的推断,凡东晋以前者多以葛洪 抱朴子内篇 遐览 为据,若晋宋之际的道书则以陆修静 灵宝经目 和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卷 5 上清大洞真经目 所载 34卷“王君授南真经目”为据,若南北朝道书则多以 无上秘要 及甄鸾 笑道论 为据,看它们中是否有提及或征引。而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不见于上述诸书,在隋唐以后的道书中也很少提及,但既然其抄本出现在敦煌遗书之中,至少可以肯定此经的形成应该不晚于唐代,又其抄本不避“世”、“民”字讳,故说其约出于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际应大体可以成立。二道教的一个根本
10、宗旨是追求长生成仙,围绕这一宗旨也创造了许多修炼方术,服气饵药即是其中一极重要的方面。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主要述法食禁诫,涉及许多修摄禁忌,与服饵方术也颇有关联,特别是此经叙说部分,与 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 及 枕中记 等书的相关内容可以相互印证。譬如此经第一段云:吾与天地万物同在道中、共分一气,禀受形神,而独能长生不死、前天后天变化常存者,由吾抱道积德、保神养气、不犯诸恶故也;人民所以夭折多病众厄亡、110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 3期据李德范辑、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9年版的 敦煌道藏 第 2159 2162页影版过录。参见王卡 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
11、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 189页。按 灵宝经目 为经刘宋陆修静整理的晋宋之际问世的古灵宝经目,保留在敦煌文书 P.2861+2256宋文明 通门论 之中;至于 34卷“王君授南真经目”,即南朝宋齐之际学者顾欢 上清源统经目注 所载31卷古上清经。参见拙稿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 146 154页。从有纪年的敦煌道经题记中出现的年号看,起于南朝承圣三年(554)(京都 253 太上洞玄灵宝妙经众篇序章 题记:“承圣三年三月七日道士朱士元书”),而止于唐至德二载(757)(P.2735 老子道德经(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吴紫阳受经盟文:“至德二
12、载岁次丁酉”),大约自 6世纪中叶至 8世纪中叶(参见李德范辑 敦煌道藏 影印前言),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的抄写年代大体也应不出此范围。不尽天算者,以其不奉禁诫、纵情侈欲、生煞无度、饮食不慎故也。这可以从梁陶弘景的 养性延命录 中找到根据,该书卷上 教诫篇 引 大有经 说:或疑者云:始同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气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该书复引 道枢 云:“人生而有长短
13、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又引 陈纪元方 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这些教诫与前面引文何其相似!我们认为,这或许就是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之所本。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叙说部分又说:上古之时,唯食元气,寿延亿万,而唯守道,不起众心。及至末世,代薄时浇,诸见争起,群谲竞兴,不能淳一,饮食伤性,故食土者不如食草,食草不如食谷,食谷不如食芝英,食芝英不如食金玉,食金玉不如食元气,食元气不如不食。不食者,天地虽没而身常存。据查,这与 养性延命
14、录 卷上 教诫篇 所引 神农经 的一段话也密切相关。教诫篇 称:神农经 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原注: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相异,日月并列。按 神农经 疑即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学专书,假托神农所撰,其成书或在秦汉时期,原书已佚,现存数种本子乃是后人据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等书所引文辑佚而成,均无此言。从该书性质看,此言出自其中也不无可能。且 养性延命录 的作者陶弘景本来就作过 本草经集注,征引该书也甚为自然,唯其称 神农经 而不名 本草经,故我们亦不敢遽断即是该书。不过秦汉时期已有过类似的观念111敦煌本 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15、研究道藏提要 称:“养性延命录,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 道家并著录,皆题陶弘景撰,唯通志艺文略 于著录后题曰 又二卷,孙思邈撰。道藏 本此书序末亦注云:或云此书孙思邈所集。然书中所集,上自神农,下迄魏晋,而不及南北朝,盖为陶集,孙氏所集或系另一书”(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 604页)。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卷上,道藏 第 18册,第 4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以下版本同)。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卷上,道藏 第 18册,第 476、477页。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卷上,道藏 第 18册,第 475页。应是事实,譬如 大戴礼记 之 易本命
16、第八十一 就说: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惠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几句话也出现在 淮南子地形训和 孔子家语 执辔第二十五 中,虽个别词句稍异,意思却无二致:人食五谷杂粮能产生渣滓秽气,损害健康,故难以长生,而断谷食气却能使人“神明而寿”,甚至成为“不食者”,达到“不死而神”的境界。这很符合后世道教长生成仙的主旨,故葛洪 抱朴子内篇 杂应 说,当时即有所谓“行气者”,其道书亦宣扬“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捍(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并称“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17、他们以此为据,创造了各种服气辟谷方术,“近有一百许法”。然则,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所谓“故食土者不如食草,食草不如食谷,食谷不如食芝英,食芝英不如食金玉,食金玉不如食元气,食元气不如不食”云云,实可谓渊源有自。三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之“法食”一词可能源自佛教,北凉昙无谶所译 悲华经、东晋法显所译 佛说大般泥洹经 以及法显与佛驮跋陀罗共译的 摩诃僧祇律 等佛典中都已出现了这一名词。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称:“法食即如法之食物也。佛法中食物有法制,依其法制之食,谓之法食。”这一解释能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法食”的理解。老子说法食禁诫经 是道经中对“法食”和“法食禁诫”作专门阐述的一部经典。它说:凡食有五:一
18、气,二药,三谷,四果,五菜。气谓导引、胎息,吐故纳新,呼吸元精,调和六气。药谓金玉、芝英、黄精、苟杞、白术、松柏,调和血液,保养形神,安魂定志,辟除风湿,益命延龄。谷谓黍、稷、麻、麦、禾兆、稻、诸豆,依法取食,充实藏府,守气和身。果谓枣、栗、杂果,通生津液。菜谓草木花叶而可食者,随分取啖。唯此五者总谓“法食”,可得长生。可以看出,此五类食与前述食草食谷食芝英食金玉食元气序列是一致的。然而,“谷”、112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 3期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 卷 13 易本命第八十一,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1994年,第 10册,第707 708页。高诱注 淮南子 卷 4 坠形训,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19、,1954年,第 7册,第 60页。陈士珂辑 孔子家语疏证 卷 6 执辔第二十五,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 3册,第168页。学界一般认为 孔子家语 为三国魏王肃伪撰,但它对此段文字征引本身也反映出这一思想观念的巨大影响。葛洪 抱朴子内篇 卷 15 杂应,道藏 第 28册,第 226页。丁福保编 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第 1394页。“果”、“菜”等五谷杂粮不过是一般人日常生活需求品,若据所谓“食谷者智而不寿”而言,它们并不合于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旨,何以能列为“法食”、并云“能得长生”?对此,我们不妨看看唐初孙思邈 枕中记 的说法:夫欲服食,先草,次木,次石,此将药之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敦煌本_老子说法食禁诫经_研究_伍成泉 1 敦煌 老子 说法 食禁诫经 研究 伍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