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疗技术武汉名中医_道中医针灸入门学习资料_电子版书.pdf
《中医诊疗技术武汉名中医_道中医针灸入门学习资料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技术武汉名中医_道中医针灸入门学习资料_电子版书.pdf(13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医诊疗技术武汉名中医 当前位置 首页 武汉市志 1840 1985 卫生 志 目录 中医 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 民国时期 武汉中医诊疗技术进展情况虽乏专载 但名医辈 出 治绩彰著 如冉雪峰对鼠疫的论述和治疗 陆继韩对温 病的分类 胡书城 曾少达治疗妇科疾病 夏寿泉治疗小儿 痘麻 陆真翘治温病 单厚生治乳痈 张星陔 林子陀治瘰 疬和喉科专家陈天经等 他们的治绩无不口碑载道 1945 年 三镇流行登革热 中医是防治该病的主力之一 当年 中医徐相恒 韩培春在防治流行病中名噪一时 1946 年市 区流行天花 小儿科医生熊雨农 彭子玉 熊济川对防治天 花均有贡献 1946 年后 中医内 外 妇 儿
2、 针灸 正骨 五官 按摩以及痔瘘 草医等科在理论和诊疗技术上各有进展 并开始探索中医各科专病治疗 同时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 向脏腑 气血 三焦等深入探讨 诸如内科五脏 六腑 气 血 营卫的各种急慢性杂病 妇科的经 带 症 瘕 不孕 等病 儿科的食滞 纳呆 泄泻 喘咳诸病 外科的痈 疽 疔 疖各症 针灸科的烧山火 透天凉 灵黾八法 子午流 注以及梅花针等技术 骨科的特殊手法 小夹板固定等 眼 科的针拨白内障和痔瘘及草医等各科 专病的诊疗技术 均 获得新成就 70 年代以后 武汉市中医已开始运用现代电子 计算机技术于临床 对传统医疗技术效果进行测试 计算 储存 诊断 使各科中医诊疗金术得到科学的印证
3、 内科中医内科范围甚广 解放后武汉不少有远见的中 医着重对内科常见病和地方病进行研究与探索 50 年代初 武汉市医药学会组织中医对当时流行的麻疹 白喉 脑膜炎 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进行专题讨论 总结前人的治疗经 验 研究出更臻完善的治疗方案 并编印发行 麻疹学习总 结 中医对白喉的认识和治疗 为防治麻疹 白喉等病 取得积极效果 开创了内科专病防治研究的先河 60 年代初 市区肝病蔓延 名医家总结临床实践经验 研制成 肝炎糖浆 70 年代 市一医院 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先后设有 肾病 专科 市红十字会医院冯发祥 郑家琨最早用鸡眼草治疗慢 性肾炎 疗效甚佳 市一医院管竟环对肾病的致病机制 肾阴 肾
4、阳 开始作专题研究 市中医医院章真如论述的 滋阴论 湿热论 风火痰瘀论 等 均为内科专病提供了理论依 据 市一医院中医在参加治疗 急性放射病 本病中医古籍向 无记载 患者的实践中 提出对该病的分型和治则 认为是 炽 盛火毒 主要病机系火毒所犯而致肾虚和血虚 在治疗上 应以清热解毒 补气生血 填精补髓 育阴生津为主 周显 堂医师将流行性出血热纳入 瘟病 范畴 视为温热之邪 灼 伤津液 导致肾阴不足 甚而衰竭 治疗上 以清热解毒 养阴固肾为主 1980 年 8 月 市中医医院增设了肥胖病专科门诊 在中医控制论方面 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宋 瑞玉于 1977 年提议并与武汉大学李国平教授和湖北
5、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张大钊 吴绍基 吕继瑞 鲍亦万 沈永政等合 作 于 1979 年元月成立 中医控制论学研究小组 同年12 月扩充为 中医控制学研究室 该研究室以控制论的思想体 系建立了数学模型 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把中医的辩证结构 和处方用药结合为一体 将量记法用于概念变量 将符合分 离法用于病名诊断 将表象函数值鉴别法用于中医辩证 该 模型基本符合中医辩证论治的逻辑思维 经1500 多人次的 计算机判断 与湖北中医学院老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符合率 达 96 97 以上 从施治 处方 划价到取药诸程序需时 仅 14 分钟 1980 年 7 月经国内有关专家鉴定为 国内先进 水平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
6、二等奖 1981 年 以宋瑞玉为主 笔所撰的 中医控制学 出版发行 1 982 年由香港传人日 本 译成日文出版 引起巴黎国际模型仿生会的重视 现在 正形成 名老中医专家系统 已储存了4 位名老中医对8 个 病种 32 种疾病的诊断系统 在脉象仪研制方面 为证实 切 诊脉象对疾病反映的可 靠性 1981 年 5 12 月 湖北中医学院脏象研究室 市红 十字会医院中医科用国产BYS 14 型四导脉仪进行测定描 记 湖北中医学院描记336 例 男性 171 人 女性165 人 从中分别筛选出76 例健康人和 79 例肝郁病人的脉象图进行 比较 结果说明脉象虽由医生切脉时的主观感觉而得 但却 具有历
7、代医家共同认为 肝病脉多弦 的特征 为数千年沿用 切诊的合理性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 等奖 外科民国时期 武汉中医外科名医毛韵臣 范寿山 毛鹤峰 单厚生 张丹樵 李子范等皆擅治痈 疽 疗 疖 等及皮肤杂症 仍以 望 闻 问 切 辨别疮疡的阴阳属性 分析肿 痈 脓 痒的主症性质 判断善 恶 逆 顺 采 取内治 外治 火针等疗法以愈病 其内治 以消 托 补 为法 消法 通用方有银翘散 牛蒡解肌汤 荆防败毒散 黄莲汤 润肠汤及阳和汤等 以避免溃脓和开刀之苦 托法 主方透脓散 托里消毒散等抗毒外泄 以防内陷 补法 主 方有八珍汤 六味地黄汤 桂附地黄丸 以补充气血 扶助 正气 促使伤
8、口早日愈合 其外治 对局部病区施以 围药 膏药 参药 薰洗 以行敷贴 沐浴 湿敷 达到消 毒散肿 去瘀脱腐 提脓生肌 止痛止痒 疏通气血的治疗 目的 其火针 主要用于阴寒补证 有破坚散结的功用 凡 遇阴寒凝滞的外症 用火针刺患处 促使转阴为阳 脓化毒 出 50 年代中期 治疗阑尾炎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或清肠饮 与之 效果理想 继此对肠梗阻 胰腺炎 胆囊炎等 不经 手术 中西医结合 而以中药治疗为主 多著成效 治脉管 炎以 四妙勇安 当归四逆 二妙丸 加味亦效 市中医医 院单苍桂研制的黄连膏 九华膏 提脓丹 九珠丹 丁桂散 奔江丹等药常用于临床 效果甚佳 妇科解放后 市区中医对妇科病的诊疗基本上是
9、在精 长妇科的已故名老中医胡书城 曾少达 黄寿人 宋长龄等 的学术思想影响下 从经 带 胎 产四大病种的诊疗实践 中 发展为治疗不孕症 宫外孕 1966 年湖北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治疗宫外孕并应用天花粉治疗恶性葡萄胎 绒癌 子宫 肌瘤等病的诊疗技术 多数中医行家在治疗女性 不孕症 的 临床实践中 认为此病主要病因系月经不调 治疗必先从调 经入手 着重调理冲任 疏肝养血 补虚导滞 温经散寒 逐痰化瘀 常用方以经方温经汤 时方逍遥散等为主 随症 化裁 如胸胁痛加金铃子散 经行不畅 量少 加茺蔚子 益母草 蒲公英 路路通 疏肝调气加香附 玫瑰花 月月 红等 临床有效率达80 市中医医院通过对140 例
10、 不孕 症 分析 认为肝郁气滞与黄体功能不良有关 治疗应从调肝 入手 以改善黄体功能的作用 该院徐升阳医师为此撰写 女 性不孕症辩证与基础体温 子宫内膜治检关系的初步探讨 论文 载入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 年第工期 被评为 1985 年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带下病为常见妇科病之一 由于病因复杂 症状各异 桂晓云等认为其病机为湿热下注 脾肾亏损者多 在治疗上 据其不同病因 总结出基本大法 为健脾利湿 以完带汤为 主方 随症加减 对药物配伍用量 重用山药 白术 轻用 芥穗 颇有疗效 此外 对 五色带 应重视作 癌症 的早期臆测 妇女孕期有恶阻 腹痛 子肿 孕妇身肿有水气 子痫 孕 妇牙关紧
11、闭 不省人事 胎动不安 胎漏 胎萎不长 胎死 不下等疾病 医者重在审因辩证 用调肝和胃 开郁理气 固肾益血诸法治之 对胎死不下可用天花粉注射液 或与西 医结合 转西医手术 产后常见疾病有产后血晕 恶露不下或不绝 腹痛 发 热 发痉 大便难 小便频数或不禁 乳汁缺乏以及三冲急 症 冲心 冲肺 冲胃 等病 各综合医院中医科多能据新产 之后气血两虚和血虚有瘀的矛盾适情治疗 1957 年 武汉 市中医药学会以民间验方天花粉等药配制乳浆剂进行试验 虽能引产 但对孕妇身体损害较大 1965 年 湖北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将天花粉等药制成栓剂引产 效果较前满意 1970 年以后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武汉医学院
12、等单位 经多次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 证明天花粉素 不仅含毒 且 有较强抗原性 为此进行皮试 使用药安全范围增大 1975 年 5 月 制成天花粉素注射液用于临床 通过1 036 例临床 观察 有效率达 97 是一种较好的引产药物 治疗死胎和 过期流产效果更佳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儿科清末民初 儿科以夏寿泉著称 在 30 年代前后 汉口有儿科三杰 陈远超 吴士雄 徐士英 他们以擅治 小儿痘麻 急慢惊风而名世 武昌有专治小儿疳积的王润生 以银针为患儿挑疳积 治疗营养不良 腹胀筋爆 厌食纳呆 诸症 名噪三镇 50 年代 挑疳积 发展为 割脂疗法 兼 治咳喘 风行一时 儿科名医熊济川 熊雨农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资料 中医针灸学习 灵龟八法针灸资料 传统针灸 道家针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