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籍《类经》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
《中医古籍《类经》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类经》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724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类经 序一 序一序一 上古时神农 黄帝君而医 岐伯诸公师而医 而医实首于伏羲 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 而二之也 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 仲尼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 天地人之心也 即所谓性 命也 由一心而生八卦 复生六十四卦 列为三百八十四画 而世人之病 病在于三百八十 四画中求活计 而不知一画为总 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原也 自是神农有本草经 轩岐 有灵素经 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 顾易卦有文王 周公 孔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 然后 易义昭明于天地 而灵素之后 无能羽翼之者 自秦越人以下 世称神医 而实非文王 周 公 孔子之偶 况如王太仆之俦乎 今略举其大者 如三
2、焦胞络本有形也 而二十五难以 为无形 两肾皆藏精也 而三十六难以右肾为藏精系胞之命门 头为诸经之会也 而四十七 难以为诸阳之会 此秦越人之与内经左也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而王注改明为名 是君火 第有空名而都无真明也 此王太仆之与内经左也 夫曰难曰注而失有如是 轩岐再起 其谓 之何 此吾友张景岳所以慨然而叹 毅然而起 直以发明内经为己任也 景岳名介宾 字会 卿 为会稽之杰士 幼禀明慧 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 而从其尊人寿峰公之教 得 观内经 遂确然深信 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于此 此即所为伏羲之易也 于是出而治世之病 一以内经为主 小试则小效 大试则大效 无所不试则无所不效 而医林之诸子百家咸听
3、吾 所用 而不为诸子百家用 如关格之脉 本以人迎 气口辨阴阳之否绝 而仲景祖难经之说 云在尺为关 在寸为 格 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遂致后世误传 此则用仲景而不为仲景用也 上以候上 下 以候下 此脏气脉候之正理 而脉经以小肠大肠附配两寸 藏象岂容颠倒乎 人迎系阳明之 腑脉 气口系太阴之脏脉 而脉经以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以左候表 以右候里 表里岂容 混乱乎 此则用叔和而不为叔和用也 病机十九条 此明五脏六气病化所属之本 非皆言其 太过也 而原病式尽以有余为训 则不足之候 何以能堪 此则用河间而不为河间用也 至 阴虚天气绝 至阳盛地气不足 此明阴阳不交之败乱也 而丹溪引之 以证阳道实 阴道虚 而
4、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斫伐生机 莫此为甚 此则用丹溪而不为丹溪用也 脉有更代 是名代脉 自仲景以中止为代 而后世述之 是代脉之不明也 至今日而明矣 伤寒本传十 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二经 自刘草窗有传足不传手之说 而诸家宗之 是传经之不明也 至今日而明矣 凡皆景 岳之主持内经 运用诸子 轩岐之后 文不在兹乎 犹恐内经资其自用 而不能与天下共享 遂乃着而为类经 一曰摄生 二曰阴阳 三曰藏象 四曰脉色 五曰经络 六曰标本 七曰 气味 八曰论治 九曰疾病 十曰针刺 十一曰运气 十二曰会通 共三十二卷 犁为三百 九十条 更益以图翼十一卷 附翼四卷 观其运气诸图注 则天道可悉诸掌 观其
5、经络诸布 置 则藏象可洞其垣 观其治法之玄机 则见之诸条详按 凡其辨疑发隐 补缺正讹 别精 气 析神明 分真假 知先后 察气数国中之妙 审阴阳阖辟之机 原始要终 因常知变 靡不殚精极微 秋毫无漏 此书一出 当使灵素与羲易并行 其有功于轩岐大矣 要之 此书不但有功于轩岐 而并有功于羲易 景岳于内经外 更作医易等篇 余尝观 邵子之圆图方图 多所未白 得景岳之图解而了然无疑也 孰知此类经者 合羲易与内经而 两相发明哉 余初与景岳交 自癸卯岁始 余以苦心诵着 耗脾家之思虑 兼耗肾家之伎 巧 于是病泄泻者二十年 医家咸以为火盛 而景岳独以为火衰 遂用参术桂附之剂 培命 门之火 而吠者竞起 余独坚信不回
6、服之五年而不辍 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肾还元 余之敢 于多服者 胆力之决断也 景岳之敢于多用者 识力之明透也 非景岳不能有此识 非余不 能有此胆 余两人之相与亦奇矣 余既受景岳之赐 因问景岳何以及此 则归功于内经 因 是每持内经相与谈论 余才得其皮毛 而景岳已得其精髓 景岳谓余 将注内经 为世人式 余喜之甚 从臾成之 及余官汴梁 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 延寿者八载 时类经尚未竣也 余自江右参藩归家十余年 而景岳亦自长安归家 特从会稽过 KT 水 见余于峥嵘山下 曰 类经成矣 余得而读之 一读一踊跃 再读再踊跃 即请付之梓 而景岳犹虑识者寡也 余曰 太阳未出 爝火生明 太阳一出 孤灯失照 向日之内经不明
7、 而诸家横出 灯之光 也 今类经一出 太阳中天 而灯失色矣 人情不甚相远 既能见灯 岂不见日 景岳又何 虑焉 于是意决 将付之梓 而请余为序 夫景岳之妙旨 载在类经 不待余序 余所序者 谓其注内经而并着医易 世之能注易者 不出于程 朱 能注内经者 不出于秦越人 王太 仆 景岳一人 却并程朱秦王之四人合为一人 而直接羲黄之脉于千古之上 恐非程朱秦王 所能驾也 今程氏易传 朱氏本义业遍天下 家传户诵 而张氏之类经 非特医家所当传习 儒者尤当服膺 自今以后 家传户诵 景岳之造福于天下者不小 而造福于千万世者胡可量 哉 余获此编 大喜大快 冀速其传 遂为序之而赞其刻之 时皇明天启四载 岁在甲子 阳月上
8、浣 赐进士第 湖广按察司副使 分守荆西道 前 奉敕提督河南学政 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分巡南瑞道 通家友弟叶秉敬顿首拜撰 时皇明天启四载 岁在甲子 阳月上浣 赐进士第 湖广按察司副使 分守荆西道 前 奉敕提督河南学政 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分巡南瑞道 通家友弟叶秉敬顿首拜撰 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类经 序二 序二序二 内经者 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 鬼臾区等六臣 互相讨论 发明至理以遗教后 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 上极天文 下穷地纪 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 小而草木昆虫 音 律象数之肇端 脏腑经络之曲折 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大哉 至哉 垂不朽之仁慈 开生民之寿域 其为德也 与天地同
9、 与日月并 岂直规 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叙曰 黄帝内经十八卷 今针经九卷 素问九卷 即 内经也 而或者谓素问 针经 明堂三书 非黄帝书 似出于战国 夫战国之文能是乎 宋 臣高保衡等叙 业已辟之 此其忆度无稽 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 之者 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观坡仙楞伽经跋云 经之有难经 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亦岂知 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 难经而然 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 岂杀于十三经之 启植民心 故玄晏先生曰 人受先人之体 有八尺之躯 而不知医事 此所谓游魂耳 虽有 忠孝之心 慈惠之性 君父危困 赤子涂地 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 尽其理也 由此言之
10、 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 奈何今之业医者 亦置灵素于罔闻 昧性命之玄要 盛盛 虚虚而遗人夭殃 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 此其故 正以经文奥衍 研阅诚难 其于至道未明 而期冀夫通神运微 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 断乎不能矣 自唐 以来 虽赖有启玄子之注 其发明玄秘尽多 而遗漏亦复不少 盖有遇难而默者 有于义未 始合者 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 凡其阐扬未尽 灵枢未注 皆不能无遗憾焉 及乎近代 诸家 尤不过顺文敷演 而难者仍未能明 精处仍不能发 其何裨之与有 初余究心是书 尝为摘要 将以自资 继而绎之 久久则言言金石 字字珠玑 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因 奋然鼓念 冀有以发隐就明 转难为易 尽
11、启其秘而公之于人 务俾后学了然 见便得趣 由堂入室 具悉本原 斯不致误己误人 咸臻至善 于是乎详求其法 则唯有尽易旧制 颠 倒一番 从类分门 然后附意阐发 庶晰其韫 然惧擅动圣经 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 则周 有扁鹊之摘难 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 唐有王太仆之补削 元有滑撄宁之撮钞 鉴此四君子 而后意决 且此非十三经之比 盖彼无须类 而此欲醒指迷 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 由是遍 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索两经 先求难易 反复更秋 稍得其绪 然后合两为一 命曰类经 类之者 以灵枢启素 问之微 素问发灵枢之秘 相为表里 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 乃分为十二类 夫人之大事 莫若死生 能葆其真 合乎天矣
12、 故首曰摄生类 生成之道 两仪主之 阴阳既立 三寸位 矣 故二曰阴阳类 人之有生 脏气为本 五内洞然 三垣治矣 故三曰藏象类 欲知其内 须察其外 脉色通神 吉凶判矣 故四曰脉色类 脏腑治内 经络治外 能明终始 四大安 矣 故五曰经络类 万事万殊 必有本末 知所先后 握其要矣 故六曰标本类 人之所赖 药食为天 气味得宜 五宫强矣 故七曰气味类 驹隙百年 谁保无恙 治之弗失 危者安 矣 故八曰论治类 疾之中人 变态莫测 明能烛幽 二竖遁矣 故九曰疾病类 药饵不及 古有针砭 九法搜玄 道超凡矣 故十曰针刺类 至若天道茫茫 营运今古 苞无穷 协唯 一 推之以理 指诸掌矣 故十一曰运气类 又若经文连属
13、难以强分 或附见于别门 欲 求之而不得 分条索隐 血脉贯矣 故十二曰会通类 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复附着图翼十五 卷 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 不拾以图 其精莫聚 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 不翼以说 其奥难窥 自是而条理分 纲目举 晦者明 隐者见 巨细通融 歧贰毕彻 一展卷而重门 洞开 秋毫在目 不惟广裨乎来学 即凡志切尊生者 欲求兹妙 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 余诚以前代诸贤 注有未备 间多舛错 掩质埋光 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 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颦 勉图蚊负 固非敢弄斧班门 然不屑沿街持钵 故凡遇驳正之处 每多不讳 诚知非雅 第以人心积习既久 讹以传讹 即决长波 犹虞难涤 使辨之不力 将终无救正
14、日矣 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吁 余何人斯 敢妄正先贤之训 言之未竟 知必有阚 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 其是其非 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 虽然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断流之水 可以鉴形 即壁影萤光 能资志士 竹头木屑 曾利兵家 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 一得 将见择于圣人矣 何幸如之 独以应策多门 操觚只手 一言一字 偷隙毫端 凡历 岁者三旬 易稿者数四 方就其业 所谓河海一流 泰山一壤 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后世 有子云 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 岂非幸中又幸 而相成之德 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时大明天启四年 岁次甲子 黄钟之吉 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时大明天启四年 岁次甲子 黄钟之吉 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中
15、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类经 一卷 摄生类 一卷一卷 摄生类摄生类 类经名义 类经者 合两经而汇其类也 两经者 曰灵枢 曰素问 总曰内经 内者性命之道 经者载道之书 平素所讲问 是谓素问 神灵之枢要 是调灵枢 一 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 生而神灵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 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 按史记 黄帝姓公 孙 名轩辕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继神农氏而有天下 都轩辕之丘 以土德王 故号黄帝 神灵 聪 明之至也 以质言 徇 顺也 齐 中正也 敦 浓大也 敏 感而遂通 不疾而速也 此节乃群臣 纪圣德禀赋之异 发言之早 方其幼也 能顺而正 及其长也 既敦且敏
16、 故其垂拱致治 教化大行 其于广制度以利天下 垂法象以教后世 自古帝王 无出其右者 成而登天 谓治功成 天年尽 在 位百年 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 凡人之死 魂归于天 今人云死为升天者 盖本诸此 世传黄帝后铸 鼎于鼎湖之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者 似涉于诞 徇 徐俊切 长 上声 乃问于天师曰 余闻上 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 人将失 之耶 内经一书 乃黄帝与岐伯 鬼臾区 伯高 少师 少俞 雷公等六臣 平素讲求而成 六 臣之中 惟岐伯之功独多 而爵位隆重 故尊称之为天师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 于阴阳 和于术数 上古 太古也 道 造化之名也 老子曰
17、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者是也 法 取法也 和 调也 术数 修身养性之法也 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 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 阴阳之道 顺之则生 逆之则 死 故知道者 必法则于天地 和调于术数也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 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节饮食以养内 慎起居以养外 不妄作劳以保其天真 则形神 俱全 故得尽其天年 天年者 天畀之全 百岁者 天年之概 去者 五脏俱虚 神气皆去 形骸独 居而终矣 今时之人不然也 不同于古也 以酒为浆 甘于酒也 以妄为常 肆乎行也 醉以入房 酒色并行也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欲不可
18、纵 纵则精竭 精不可竭 竭则真 散 盖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营卫一身 莫大乎此 故善养生者 必宝其精 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 全 神全则身健 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 老而益壮 皆本乎精也 广成子曰 必静必清 无劳女形 无摇女精 乃可以长生 正此之谓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持 执持也 御 统御也 不知持满 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满必倾复 不时御神 神必外驰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快心事 过 终必为殃 是逆于生乐也 起居无节 半百而衰 皆以斫丧精神 事事违道 故不能如上古之尽 其天年也 老子曰 生之徒 十有三 死之徒 十有三 民之生动之死地 亦十有三 其今人之谓欤
19、乐音洛 二 上古圣人之教下 素问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此上古圣人之教民远害也 虚邪 谓 风从冲后来者主杀主害 故圣人之畏虚邪 如避矢石然 此治外之道也 虚邪义详运气类三十五 六 及疾病类四 夫音扶 恬 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恬 安静也 朴素也 虚 湛然无物也 无 然莫测也 恬 者 泊然不愿乎其外 虚无者 漠然无所动于中也 所以真气 无不从 精神无不守 又何病之足虑哉 此治内之道也 又无为恬 详义见阴阳类二 恬音甜 音淡 音杳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志闲而无贪 何欲之有 心安而无虑 何 惧之有 形劳而神逸 何倦之有 气从以顺 各
20、从其欲 皆得所愿 气得所养 则必从顺 惟 其少欲 乃能从欲 故无所往而不遂 故美其食 精粗皆甘也 任其服 美恶随便也 乐其 俗 与天和者 乐天之时 与人和者 乐人之俗也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高忘其贵 下 安其分 两无相慕 皆归于朴 知止所以不殆也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嗜 欲 人欲也 目者 精神之所注也 心神既朴 则嗜欲不能劳其目 目视不妄 则淫邪焉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无论愚智贤不肖 但有养于中 则无惧于物 故皆合养生之 道矣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执道者德全 德全者形全 形全 者圣人之道也 又何危焉 三 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素
21、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曰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真 天真也 不假修为 故曰真人 心同太极 德契两仪 故能斡旋造化 燮理阴阳 是即提挈把握之谓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 肉若一 呼接于天 故通乎气 吸接于地 故通乎精 有道独存 故能独立 神不外驰 故曰守神 神守于中 形全于外 身心皆合于道 故云肌肉若一 即首篇形与神俱之义 按此节所重者 在精气 神三字 惟道家言之独详 今并先贤得理诸论 采附于左以助参悟 白乐天曰 王乔赤松 吸阴阳之 气 食天地之精 呼而出故 吸而入新 方扬曰 凡亡于中者 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 故善养物者守 根 善养生者守息 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曹真人曰 神是性兮气是命
22、神不外驰气自定 张虚静曰 神若出 便收来 神返身中气自回 此言守神以养气也 淮南子曰 事其神者神去之 休其神者神居 中医古籍 类经 明 张介宾 食疗养生网 之 此言静可养神也 金丹大要曰 气聚则精盈 精盈则气盛 此言精气之互根也 契秘图曰 坎为 水为月 在人为肾 肾藏精 精中有正阳之气 炎升于上 离为火为日 在人为心 心藏血 血中有 真一之液 流降于下 此言坎离之交构也 吕纯阳曰 精养灵根气养神 此真之外更无真 此言修真 之道 在于精气神也 胎息经曰 胎从伏气中结 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为之生 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 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 神气须注 心不动
23、念 无来无去 不出不入 自然常住 勤而行之 是真道路 胎息铭曰 三十六咽 一咽为先 吐唯细细 纳唯绵绵 坐卧亦尔 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 忌以腥膻 假名胎息 实曰内丹 非只治病 决定延年 久久行之 名列上仙 此言养生之道 在乎存神养气也 张紫阳曰 心能役神 神亦役心 眼者神游 之宅 神游于眼而役于心 心欲求静 必先制眼 抑之于眼 使归于心 则心静而神亦静矣 此言存 神在心 而静心在目也 又曰 神有元神 气有元气 精得无元精乎 盖精根据气生 精实而气融 元精失则元气不生 元阳不见 元神见则元气生 元气生则元精产 此言元精元气元神者 求精气神 于化生之初也 李东垣省言箴曰 气乃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
24、精神之根蒂也 大矣哉 积气以成 精 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 御之以道 可以为天人矣 有道者能之 余何人哉 切宜省言而已 此 言养身之道 以养气为本也 愚按诸论 无非精气神之理 夫生化之道 以气为本 天地万物莫不由 之 故气在天地之外 则包罗天地 气在天地之内 则营运天地 日月星辰得以明 雷雨风云得以施 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 何非气之所为 人之有生 全赖此气 故天元纪大论曰 在天为气 在地为 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惟是气义有二 曰先天气 后天气 先天者 真一之气 气化于虚 因 气化形 此气自虚无中来 后天者 血气之气 气化于谷 因形化气 此气自调摄中来 此一形字 即精字也 盖精为天一所生 有形
25、之祖 龙虎经曰 水能生万物 圣人独知之 经脉篇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阴阳应象大论曰 精化为气 故先天之气 气化为精 后天之气 精化为气 精之与气 本自互生 精气既足 神自王矣 虽神由精气而生 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 则 又在吾心之神 三者合一 可言道矣 今之人 但知禁欲即为养生 殊不知心有妄动 气随心散 气 散不聚 精逐气亡 释氏有戒欲者曰 断阴不如断心 心为功曹 若止功曹 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 断阴何益 此言深得制欲之要 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 又呼吸精气 存三守一详按 见运气类四十一 又气内为宝义 见论治类十八 膻 世连切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敝 尽也 真人体合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经典 中医典藏版 内经 明清医学全书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