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
《[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81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 伤寒论注 清 柯琴 著 螽斯振羽 整理 自序 尝谓胸中有万卷书 笔底无半点尘者 始可著书 胸中无半点尘 目中无半点尘 者 才 许作古书注疏 夫著书固难 而注疏更难 著书者往矣 其间几经兵燹 几番播迁 几次增 删 几许抄刻 亥豕者有之 杂伪者有之 脱落者有之 错简者有之 如注疏者着眼 则古 人之隐旨明 尘句新 注疏者失眼 非依样葫芦 则另寻枝叶 鱼目溷珠 碔砆胜玉矣 伤 寒论 一书 经叔和编次 已非仲景之书 仲景之文遗失者多 叔和之文附会者亦多矣 读 是书者 必凝神定志 慧眼静观 逐条细勘 逐句研审 何者为仲景言 何者是叔和笔 其 间若脱落 若倒句 与讹字 衍文 须一一指破 顿令作者真面目见于
2、语言文字间 且其笔 法之纵横 详略不同 或互文以见意 或比类以相形 可因此而悟彼 见微而知著者 须一 一提醒 更令作者精神见于语言文字之外 始可羽翼仲景 注疏 伤寒 何前此注疏诸家 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 先后合参 但随文敷衍 故彼此矛盾 黑白不辨 令碔砆与美璞并登 鱼目与夜光同珍 前此之疑辨未明 继此之迷涂更远 学人将何赖焉 如三百九十七法之言 既不见于仲景之序文 又不见于叔和之序例 林氏倡于前 成氏程氏和于后 其不足取信 王安道已辨之矣 而继起者 犹琐琐于数目 即丝毫不差 亦何补于古人 何功于后学哉 然此犹未为斯道备累也 独怪大青龙汤 仲景为伤寒中风无汗而兼烦躁者设 即加味麻黄汤 耳 而谓其伤
3、寒见风 又谓之伤风见寒 因以麻黄汤主寒伤营 治营病而卫不病 桂枝汤主 风伤卫 治卫病而营不病 大青龙主风寒两伤营卫 治营卫俱病 三方割据瓜分 太阳之主 寒多风少 风多寒少 种种蛇足 羽翼青龙 曲成三纲鼎立之说 巧言簧簧 洋洋盈耳 此 郑声所为乱雅乐也 夫仲景之道 至平至易 仲景之门 人人可入 而使之茅塞如此 令学 人如夜行歧路 莫之指归 不深可悯耶 且以十存二三之文 而谓之全篇 手足厥冷之厥 混同两阴交尽之厥 其间差谬 何可殚举 此愚所以执卷长吁 不能已于注疏也 丙午秋 校正 内经 始成 尚未出而问世 以 伤寒 为世所甚重 故将仲景书校正而注疏之 分 篇汇论 挈其大纲 详其细目 证因类聚 方附
4、带之 倒句讹字 悉为改正 异端邪说 一 切辨明 岐伯 仲景之隐旨 发挥本论各条之下 集成一帙 名 论注 不揣卑鄙 敢就正 高明 倘得片言首肯 亦稍慰夫愚者之千虑云尔 慈水柯琴韵伯氏 题时己酉初夏也 凡例 一 伤寒论 一书 自叔和编次后 仲景原篇不可复见 虽章次混淆 犹得寻仲景面目 方 喻辈各为更定 条辨 既中邪魔 尚论 浸循陋习矣 大背仲景之旨 琴有志重编 因无所据 窃思仲景有太阳证 桂枝证 柴胡证等辞 乃宗此义 以症名篇 而以论次第之 虽非仲景编次 或不失仲景心法耳 一 起手先立总纲一篇 令人开卷便知伤寒家脉症得失之大局矣 每经各立总纲 一篇 读此便知本经之脉症大略矣 每篇各标一症为题 看题
5、便知此方之脉证治法矣 一 是编以症为主 故汇集六经诸论 各以类从 其症是某经所重者 分列某经 如桂 枝 麻黄等症列太阳 栀子 承气等症列阳明之类 其有变证化方 如从桂枝症更变加减者 即附桂枝证后 从麻黄症更变加减者 附麻黄证后 一 叔和序例 固与仲景本论不合 所集脉法 其中有关于伤寒者 合于某证 即采附 其间 片长可取 即得攀龙附骥耳 一 六经中有症治疏略 全条删去者 如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 花汤主之等类 为既有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腹痛小便不利者与桃花汤主之之详 则彼之疏 略者可去矣 又有脉症各别 不相统摄者 如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与脉沉而细 病身热 足寒等症 三条合一
6、论理甚明 故合之 一 本论每多倒句 此古文笔法耳 如太阳病血症麻黄汤主之句 语意在当发其汗下 前辈但据章句次序 不审前后文理 罔顾衄家禁忌 竟谓衄后仍当用麻黄解表 夫既云衄乃 解 又云自衄者愈 何得阵后兴兵 衄家不可发汗 更有明禁 何得再为妄汗 今人胶柱者 多 即明理者 亦多为陶氏所惑 故将麻黄 桂枝 小青龙等条 悉为称正 一 条中有冗句者删之 如桂枝证云 先发汗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 须解外则愈 何等直捷 在外下更加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脉浮 故知在外 等句 要 知此等繁音 不是汉人之笔 凡此等口角 如 病常自汗出 条 亦从删例 一 条中有衍文者删之 有讹字者改之 有阙字者补
7、之 然必详本条与上下条有据 确 乎当增删改正者 直书之 如无所据 不敢妄动 发明注中 以俟高明之定夺 一 加减方分两 制度 煎法 与本方同者 于本方下书本方加某味 减某味 或一篇 数方 而后方煎法与前方同者 于方末书煎法同前 方中药味修治同前者 如麻黄去节 杏 仁去皮之类 但不再注 附子必炮 若有生用者注之 一 可汗不可汗等篇 鄙俚固不足取 而六经篇中多有叔和附入 合于仲景者取之 如 太阳脉浮动数三 阳明论脾约脉症等条 与本论不合 无以发明 反以滋惑 剔出附后 候 识者辨焉 一 正文逐句圈断 俱有深意 如本论中一字句最多 如太阳病 脉 浮 头 项 强 痛 六字 当作六句读 言脉气来尺寸俱浮 头
8、与项强而痛 若脉浮两字连读 头项强痛而 恶寒 作一句读 疏略无味 则字字读断 大义先明矣 如心下温温欲吐 郁郁微烦之类 温温 郁郁 俱不得连读 连读则失其义矣 目录 自序 1 凡例 1 卷一 伤寒总论 6 太阳脉证 9 桂枝汤证上 桂枝汤 桂枝汤证下 桂枝二麻黄一汤 淘宝淘宝团购 团购 马上去看看马上去看看吧吧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人参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9、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卷二 麻黄汤证上 麻黄汤 麻黄汤证下 麻黄桂枝合半汤 麻黄汤变症汗后虚症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葛根汤证 衣裤传说旗舰店衣裤传说旗舰店点击查看点击查看 铁观音茶铁观音茶 草本痔疮膏草本痔疮膏 淋巴炎消贴淋巴炎消贴 远离鼻炎鼻康散远离鼻炎鼻康散 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五苓散证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十枣汤证 十枣汤 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泻心汤症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旋复代赭石汤 抵当汤证
10、抵当汤 抵当丸 桃仁承气汤 火逆诸证 痉湿暑证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卷三 阳明脉证上 蜜煎方 猪胆汁方 阳明脉证下 栀子豉汤证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柏皮汤 瓜蒂散证 瓜蒂散 白虎汤证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茵陈汤证 茵陈蒿汤 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少阳脉证 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大柴胡汤 建中汤证 小建中汤 黄连汤证 黄连汤 黄芩汤 卷四 太阴脉证 三白散证 三物白散 少阴脉证 麻黄附子汤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汤证 附子汤 真武汤证 真武汤
11、理中丸 桃花汤证 桃花汤 四逆汤证上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麻黄升麻汤 四逆汤证下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茯苓四逆汤 干姜附子汤 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 白通汤证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黄连阿胶汤证 黄连阿胶汤 猪苓汤证 猪苓汤 猪肤汤证 猪肤汤 甘草汤 桔梗汤 半夏散 苦酒汤 四逆散证 四逆散 厥阴脉证 乌梅丸证 乌梅丸 白头翁汤证 白头翁汤 热厥利证 复脉汤证 炙甘草汤 阴阳易证 烧裩散 诸寒热证 卷一 伤寒总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无热 指初得病时 不是到底无热 发阴 指阳证之阴 非指直中于阴 阴阳指寒热 勿凿分营卫经络 按本论
12、云 太阳病 或未发热 或已发热 已发热 即是发热恶寒 未发热 即是无 热恶寒 斯时头项强痛已见 第阳气闭郁 尚未宣发 其恶寒 体痛 呕逆 脉紧 纯是阴 寒为病 故称发于阴 此太阳病发于阴也 又 阳明篇 云 病得之一日 不发热而恶寒 斯时寒邪凝敛 身热 恶热 全然未 露 但不头项强痛 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 推此 则少阳往来寒热 但恶寒而脉弦细者 亦病发于阴 而三阴之反发热者 便是发于阳矣 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寒热者 水火之本体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 七日合火之成数 六日合水之成数 至此 则阴阳自和 故愈 盖阴阳互为其根 阳中无阴 谓之孤阳 阴中无阳 便是死阴 若是
13、直 中之阴 无一阳之生气 安得合六成之数而愈耶 内经 曰 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间 其 愈皆以十日以上 使死期亦合阴阳之数 而愈期不合者 皆治者不如法耳 问曰 凡病欲知何时得 何时愈 答曰 假令夜半得病者 明日日中愈 日中得病者 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 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上文论日期 合阴阳之数而愈 此论愈时 于阴阳反盛时解 何也 阴盛极而阳生 阳 盛极而阴生 阴阳之相生 正阴阳之相得 即阴阳之自和也 然此指病在一二日愈者言耳 如六七日愈者 则六经各以主时解 是又阳主昼而阴主夜矣 问曰 脉有阴阳 何谓也 答曰 凡脉浮 大 滑 动 数 此名阳也 脉沉 弱
14、涩 弦 微 迟 此名阴也 脉有十种 阴阳两分 即具五法 浮 沉是脉体 大 弱是脉势 滑 涩是脉气 动 弦是脉形 迟 数是脉息 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脉有对看法 有正看法 有反看法 有平 看法 有互看法 有彻底看法 如有浮即有沉 有大即有弱 有滑即有涩 有数即有迟 合 之于病 则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大为有余 弱为不足 滑为血多 涩为气少 动为搏阳 弦为搏阴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此对看法也 如浮 大 滑 动 数 脉气之有余者 名 阳 当知其中有阳胜阴病之机 沉 弱 涩 弦 迟 脉气之不足者 名阴 当知其中有阴 胜阳病之机 此正看法也 夫阴阳之在天地间也 有余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余从 之 知从
15、知随 气可与期 故其始为浮 为大 为滑 为动 为数 其继也反沉 反弱 反 涩 反弦 反迟者 是阳消阴长之机 其病为进 其始也为沉 为弱 为涩 为弦 为迟 其继也微浮 微大 微滑 微动 微数者 是阳进阴退之机 其病为欲愈 此反看法也 浮 为阳 如更兼大 动 滑 数之阳脉 是为纯阳 必阳盛阴虚之病矣 沉为阴 而更兼弱 涩 弦 迟之阴脉 是为重阴 必阴盛阳虚之病矣 此为平看法 如浮而弱 浮而涩 浮而 弦 浮而迟者 此阳中有阴 其人阳虚 而阴气早伏于阳脉中也 将有亡阳之变 当以扶阳 为急务矣 如沉而大 沉而滑 沉而动 沉而数者 此阴中有阳 其人阴虚 而阳邪下陷于 阴脉中也 将有竭阴之患 当以存阴为深虑
16、矣 此为互看法 如浮 大 滑 动 数之脉体 虽不变 然始为有力之强阳 终为无力之微阳 知阳将绝矣 沉 弱 涩 弦 迟之脉 虽 喜变而为阳 如忽然暴见浮 大 滑 动 数之状 是阴极似阳 知反照之不长 余烬之易 灭也 是谓彻底看法 更有真阴真阳之看法 所谓阳者 胃脘之阳也 脉有胃气 是知不死 所谓阴者 真脏之脉也 脉见真脏者死 然邪气之来也紧而疾 谷气之来也徐而和 此又不 得以迟数定阴阳矣 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寸口兼两手六部而言 不专指右寸也 上古以三部九候决死生 是遍求法 以人迎 寸 口 趺阳辨吉凶 是扼要法 自 难经 独取寸口 并人迎 趺阳不参矣 然气口成寸 为 脉之
17、大会 死生吉凶系焉 则内外脏腑之诊 全赖浮 沉 迟 数为大纲耳 浮 沉是审起 伏 迟 数是察至数 浮 沉之间 迟 数寓焉 凡脉之不浮 不沉而在中 不迟 不数而 五至者谓之平脉 是有胃气 可以神求 不可以象求也 若一见浮 沉 迟 数之象 斯为 病脉矣 浮象在表 应病亦为在表 浮脉虽有里证 主表其大纲也 沉象在里 应病亦为在 里 沉脉虽或有表证 主里其大纲也 数为阳 阳主热 而数有浮 沉 浮数应表热 沉数 应里热 虽数脉亦有病在脏者 然六腑为阳 阳脉营其腑 则主腑其大纲也 迟为阴 阴主 寒 而迟有浮 沉 浮迟应表寒 沉迟应里寒 虽迟脉多有病在腑者 然五脏为阴 而阴脉 营其脏 则主脏其大纲也 脉状种
18、种 总赅括于浮 沉 迟 数 然四者之中 又以独浮 独沉 独迟 独数为准则 而独见何部 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病无遁情矣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起口用 凡 字 是开讲法 不是承接法 此与上文阴阳脉文同而义则异也 阳脉指胃 气言 所谓二十五阳者是也 五脏之阳和发见故生 阴脉指真脏言 胃脘之阳不至于手太阴 五脏之真阴发见故死 要知上文沉 弱 涩 弦 迟是病脉 不是死脉 其见于阳病最多 若真脏脉至 如肝脉中外急 心脉坚而搏 肺脉大而浮 肾脉之如弹石 脾脉之如喙距 反 见有余之象 岂可以阳脉名之 若以胃脉为迟 真阴为数 能不误人耶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 决
19、死也 若计余命生死之期 期以月节克之也 阴阳升降 以关为界 阳生于尺而动于寸 阴生于寸而动于尺 阴阳互根之义也 寸脉 居上而治阳 尺脉生下而治阴 上下分司之义也 寸脉不至关 则阳不生阴 是为孤阳 阳 亦将绝矣 尺脉不至关 则阴不生阳 是为孤阴 阴亦将绝矣 要知不至关 非脉竟不至 是将绝之兆 而非竟绝也 正示人以可续之机 此皆不治 言皆因前此失治以至此 非言不 可治也 正欲人急治之意 是先一着看法 夫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尚有吐法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尚为有根 即脉绝不至 尚有灸法 岂以不至关便为死脉哉 看 余命生死 句 则知治之而有余命 不为月节所克者多耳 此又深一层看法 脉以应月 每月有节 节
20、者月 之关也 失时不治 则寸脉不至关者 遇月建之属阴 必克阳而死 尺脉不至关者 遇月建 之阳支 则克阴而死 此是决死期之法 若治之得宜 则阴得阳而解 阳得阴而解 阴阳自 和而愈矣 问曰 脉欲知病愈未愈者 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 关上 尺中三处 大小 浮沉 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 为和平 虽剧当愈 阴阳和平 不是阴阳自和 不过是纯阴纯阳无驳杂之谓耳 究竟是病脉 是未愈时寒热 不解之脉 虽剧当愈 非言不治自愈 正使人知此为阴阳偏胜之病脉 阳剧者当治阳 阴剧 者当治阴 必调其阴阳 使其和平 失此不治 反加剧矣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 为不传 颇欲吐 若躁烦 脉数急者 为传也 太阳主表
21、 故寒邪伤人 即太阳先受 太阳脉浮 若见太阳之浮 不兼伤寒之紧 即所 谓静也 脉静证亦静 无呕逆烦躁可知 今又有发热恶寒 头项强痛 不须七日衰 一日自 止者 正此不传之谓也 若受寒之日 颇有吐意 呕逆之机见矣 若见烦躁 阳气重可知矣 脉急数 阴阳俱紧之互文 传者 即 内经 人伤于寒 而传为热 之 传 乃太阳之气 生热而传于表 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 非太阳与阳明 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 欲字 若字 是审其将然 脉之数急 是诊其已然 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伤寒二三日 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 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者 是言见症之期 非传经之日也 岐伯曰 邪 中于面 则下阳明 中于项 则下太阳
22、 中于颊 则下少阳 其中膺背两胁 亦中其经 盖 太阳经部位最高 故一日发 阳明经位次之 故二日发 少阳经位又次之 故三日发 是气 有高下 病有远近 适其至所为故也 夫三阳各受寒邪 不必自太阳始 诸家言二阳必自太 阳传来者 未审斯义耳 若伤寒二日 当阳明病 若不见阳明表证 是阳明之热不传于表也 三日少阳当病 不见少阳表证 是少阳之热不传于表也 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受寒三日 不见三阳表症 是其人阳气冲和 不与寒争 寒邪亦不得入 故三阳尽不受 邪也 若阴虚而不能支 则三阴受邪气 岐伯曰 中于阴者 从臂胻始 故三阴各自受 寒邪 不必阳经传授 所谓太阴四日
23、 少阴五日 厥阴六日者 亦以阴经之高下 为见症之 期 非六经部位以次相传之日也 三阴受邪 病为在里 故邪入太阴 则腹满而吐 食不下 邪入少阴 欲吐不吐 邪入厥阴 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 所以然者 邪自阴经入脏 脏气 实而不能容 则流于腑 腑者胃也 入胃则无所复传 故三阴受病 已入于腑者 可下也 若胃阳有余 则能食不呕 可预知三阴之不受邪矣 盖三阳皆看阳明之转旋 三阴之不受邪 者 藉胃为之蔽其外也 则胃不特为六经出路 而实为三阴外蔽矣 胃阳盛 则寒邪自解 胃阳虚 则寒邪深入阴经而为患 胃阳亡 则水浆不入而死 要知三阴受邪 关系不在太阳 而全在阳明 伤寒六七日 无大热 其人躁烦者 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4、上文论各经自受寒邪 此条是论阳邪自表入里症也 凡伤寒发热至六七日 热退身凉为 愈 此无大热则微热尚存 若内无烦躁 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 伤寒一日即见烦躁 是阳 气外发之机 六七日乃阴阳自和之际 反见烦躁 是阳邪内陷之兆 阴者指里而言 非指三 阴也 或入太阳之本 而热结膀胱 或入阳明之本 而胃中干燥 或入少阳之本 而胁下硬 满 或入太阴 而暴烦下利 或入少阴 而口燥舌干 或入厥阴 而心中疼热 皆入阴之谓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 传则愈 旧说伤寒日传一经 六日至厥阴 七日再传太阳 八日再传阳明 谓之再经 自此说行 而仲景之堂无门可入矣 夫仲景未
25、尝有日传一经之说 亦未有传至三阴而尚头痛者 曰头痛 者 是未离太阳可知 曰行 则与传不同 曰其经 是指本经而非他经矣 发于阳者七日愈 是七日乃太阳一经行尽之期 不是六经传变之日 岐伯曰 七日太阳病衰 头痛少愈 有明证也 故不曰传足阳明 而曰欲再作经 是太 阳过经不解 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 针足阳明之交 截其传路 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 则太阳之余邪亦散 非归并阳明 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本论传经之说 惟见于此 盖阳明经起于鼻頞 旁纳太阳之脉 故有传经之义 目疼 鼻干 是其症也 若脚挛急 便非太阳传经矣 阳明经出大指端内侧 太阳经出小指端外侧 经络不相连接 十二经脉 足传手 手传足 阳传阴 阴传阳 与
![[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_第1页](https://www.5shubook.com/fileroot1/2020-4/30/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1.gif)
![[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_第2页](https://www.5shubook.com/fileroot1/2020-4/30/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2.gif)
![[中医]伤寒论注[清]柯琴着_中医养生学习_电子版书.pdf_第3页](https://www.5shubook.com/fileroot1/2020-4/30/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a5119d4f-e157-4f77-b9f6-3dba92f0fdd3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养生书籍 综合养生教程 功夫体操 男性养生 饮食健康 女性养生 饮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