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第十五章 祛湿剂_中医资料大全网.doc
《(中医)第十五章 祛湿剂_中医资料大全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第十五章 祛湿剂_中医资料大全网.doc(10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第十五章 祛湿剂第一节 燥湿和胃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
2、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
3、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4、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半(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
5、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
6、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运用 1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4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第二节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 g),去
7、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
8、,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
9、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
10、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用本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乃取方中木通、山栀子仁、大黄、车前子、灯
11、心诸药,皆入心经,俱有清心泻火解毒之功。同时,还能通利小肠,导湿热下行,合滑石、篇蓄、瞿麦以增利水通淋之效,故又云:“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3现代运用 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
12、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 (6g) 厚朴二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
13、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
14、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
15、两(450g) 淡黄芩十两(300g) 绵茵陈十一两(330g) 石菖蒲六两(180g)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各150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各120g)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方解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发热、肢酸、倦怠;湿邪中阻,则胸闷腹胀;
16、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上壅,故口渴、咽颐肿痛;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
17、,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本方与三仁汤均为清热利湿之剂,治疗湿热留滞气分之证。三仁汤配伍滑石、通草、竹叶三焦分消,重在祛湿,宣畅气机,故宜于湿多热少,气机阻滞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本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配伍悦脾和中、清热解毒之品,清热利湿并重,兼可化浊解毒,故宜于湿热并重,疫毒上攻之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临床应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清泄湿热;咽颐肿甚,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肠
18、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疽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4使用注意 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效秘传卷1: “时毒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2方论选录 王士雄温热经纬卷5:“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
19、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临床报道 徐氏用甘露消毒丹为主治疗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低热22例,每天1剂,水煎服,14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徐惠祥甘露消毒丹治疗乙肝低热22例。新中医 1999;31(7):51) 实验研究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培养细胞中观察甘露消毒丹全方、残方I (藿香、白豆蔻、薄荷、石菖蒲)、残方(黄芩、连翘、射干、川贝、茵陈、滑石)、甘露消毒丹加味方(甘露消毒丹加板蓝根、大青叶)水煎液分别对培养细胞的最高无毒浓度,对柯萨奇病毒增殖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间内的抑毒效果。结果显示:甘露消毒丹全方、残方、残方及甘露消毒丹加味方对细胞的无毒浓度均为1:4
20、0(即25gL),该浓度对柯萨奇病毒B2、B3、B4株在培养细胞内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指数均2;全方对柯萨奇病毒B2、B3、B4株在培养细胞内的增殖产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甘露消毒丹全方、残方及加味方水煎液,均能抑制柯萨奇病毒在培养细胞内的复制。贺又舜,等甘露消毒丹对柯萨奇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18(12):737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
21、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基础方。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是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入姜汁调服,取其辛散以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证的基础方,其清热燥湿之力较强,宜于湿热俱重之证。临床应用
22、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运用本方宜根据病证之不同适当加味。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下部湿疮、湿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湿热,解疮毒。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第三节 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9g),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去皮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方剂 名老中医方药 中药成方制剂 百病医治奇效良 道家秘方精华 秘传奇方 珍藏秘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