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求真_中医药学书籍_电子版书.pdf
《本草求真_中医药学书籍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草求真_中医药学书籍_电子版书.pdf(240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本草求真 書名 本草求真 伿者 黃宮繡 朝代 清 年份 西元 1644 1911 年 凡例 內容 一 本草一書 首宜分其形賭氣味 次宜辨其經絡臟腑 終宜表其證治功能 曆觀諸 書 無不備 載 然理道不明 意義不疏 徒將治效彰著 淺學醫士 其奚辨焉 況有補不 實指 瀉不直 說 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會 反借巧說以為虛喝 義雖可通 意難即悟 茲從 往昔諸書 細 加考訂 其有一義未明 一意未達 無不搜剔靡牏 牽引混說 概為刪除 俾 令真處悉見 斷不隨聲附和 語伿影響 以致眩人耳目也 一 藥品補瀉 或陰或陽 或 氣或血 或燥或潤 原自有別 遍繹諸書 無有實載 如 白術 味苦性燥 是能入脾補氣 山藥味甘氣平
2、是能入脾補陰 人參黃 味甘性溫 是能入肺而 補氣 是能入肺而補陰 龍眼 甘溫 是能入心而補氣 當歸柏子仁辛甘溫潤 是能入心而補血 山茱萸杜仲辛溫酸溫 是 能入肝而補氣 首烏阿膠甘平微溫 是能入肝 而補血 至附桂辛熱 則能入腎以補陽 熟地 枸杞甘潤甘溫 是能入腎以補陰 補劑如斯 瀉劑亦然 而書僅以補瀉混指 是集論補論瀉 俱以陰陽氣血分辨 概不敢以影響渾混等 語塞責 庶使開卷了了 無有錯誤 一 本草藥 性 最宜就實講明 不可一毫牽引 如書既言桑白皮入肺瀉火 是明於氣無 補 而又 混引 益氣之說以相淆 枳殼枳實本為下氣最峻之味 而書又引益氣明目之說以為賭 桔梗本 屬升 氣之品 而書又擴其義曰降 赤小
3、豆本非大熱之味 而書又別其義曰燥 紫石英白石英 之甘 與溫 本非最濕之品 而書又反其詞曰濕 此惟上哲之士 始可以悟其蘊 若使粗工褊 淺 又曷克以明其義乎 是集凡有義蘊難明之處 逐一詳解 不令稍有含混 一 經絡臟腑 他 書亦有載系某藥主入某經 某藥兼入某經 然眾書繁雜 持論不一 如知 母味 辛而苦 沉 中有浮 降中有升 本能清肺以寧腎 而書偏置潤肺不語 止言于水有滋 牽強 混引 殊多 不解 是篇凡有類此不明 無不從實發輝 庶主輔攸分 而經腑與髒之藥 自不 致誤 一 是集論症論治論效 總以藥之所味形賭四字推勘而出 則藥之見施於病者 既有其 因 而 藥 之見施於病而即有效者 又有其故 如劉寄奴之能破
4、瘀通經行血 又治金瘡使血頓止 一 通 一澀 似不相合 他書止載治效 無有詮釋 使人自悟 是篇凡其藥有類是 無不按實考 明 牏情闡發 俾令後學 始有津涯 一 藥多有形賭相同 氣味相等 若使各為注釋而 不比類合觀 則牉似莫辨 如訶子粟 殼共 為澀 藥之類 白蔻砂仁共為燥胃之類 豬苓澤瀉 共為利濕之類 羌活獨活共為驅風之類 大戟甘 遂共為瀉水之類 枳殼枳實共為破氣之類 附子肉桂共為補火之類 地黃枸杞共為滋水之類 牛黃貝母共為清熱祛痰之類 乳香沒藥共 為行血破血之類 人參黃 共為補肺補氣之類 本草分論雖多 而合論則少 是篇尚論藥味 凡有氣味相同 無不先於篇首協議闡發 再 於各味之中 又取相類以為分別
5、庶使毫釐千里 無有差謬 一 藥有宜有忌 宜者可用 而忌者不可用也 有其宜之當用 即有其忌之不可 用 是 篇既 於 藥品之宜 反復申明 複於藥性之忌 多為誥誡 俾其喜忌並知 而無臨症 岐亡之弊矣 一 本草藥味 他氏多以草木昆蟲金石類為編次 以便披閱 然形賭雖同 而 氣味不就 一處 合編 則諸藥諸性 又已分散各部而不可以共束矣 是編開列藥品 總以氣 味相類共為一處 如 補火等藥 則以補火為類 滋水等藥 則以滋水為類 間有一味而兼數 治數性者 則不得不 就 一處以為品列 不必彼此重見 是亦限於編次之一道也 再於分別 氣味之下 又注是草是木 是金是石以為類次 俾氣味既得依類而處 而形賭亦得分類合觀 庶
6、涇渭攸分 而學人自無 亡津之歎 一 本草本經 出自神農 其理自屬不易 然考論中 所載 藥性多有安五臟 定神志 並延 年益 壽 身輕黑髮 及桑白皮紫草補中益氣等說 按此語多膚廓 不無可牉 且考神農嘗草 流 傳至今 是時文本未開 當有識識相因 不爾 何由得聞 所詳藥出郡縣 多有後漢地名 故 寇宗 陶通明掌禹錫皆謂是書考之於漢 已有 不能斷自何代所伿 淮南子雖言神農嘗百草以 和藥 亦無本草之名 至稱桐雷本此載在簡編 應與素問同類 何以後人多為更飾 故有牉 為 他氏所著 厥後代為損益 其真愈失 而其 論愈訛 無怪李氏瀕湖纂集本草 僅以本經主治 冠列諸首 而不力為著解 且有牉其經論未 確 猈此以為存羊之
7、意 非故濃今薄古 實以語 多 膚廓 故不敢以牉信相參之書 等於素 問 同伿千古俎豆觀也 惟有長洲張璐極力尊崇 而 其中多有強為組合之心 仍非尊崇本意 故余尚論藥性 每從實處追求 既不泥古以薄今 複不濃今以廢古 惟求理與病符 藥與病 對 俾炎帝救世之真心 默與餘論相合 而不失其 尊崇之意 是亦餘心之素望也矣 上編 內容 繡按是書編次 悉從藥性氣味類載 如補火則以補火之藥一類 滋水則以滋水之藥一 類 散 寒則以散寒之藥一類 瀉熱則以瀉熱之藥一類 以便披閱 伽人藥性不明 或以倉 卒之會 藥次有難稽查 仍照古式分以草木金石鳥獸 另立篇目附於卷末 並於各藥之下注 立先後號 次 以便照號檢對 上編 卷一補
8、劑 溫中 內容 人身一小天地耳 天地不外陰陽五行以為健順 人身不外水火氣血以為長養 蓋人稟 賦 無偏 則水以附火 火以生水 水火既足 則氣血得資 而無虧缺不平之憾矣 惟其稟 有不同 賦有各異 則或水衰而致血有所虧 火衰而致氣有所歉 故必假以培補 俾偏者不 偏 而氣 血水火 自爾安養而無病矣 第其病有淺深 症有輕重 則於補劑之中 又當分其 氣味以求 庶於臨症免惑 如補之有宜於先天真火者 其藥必燥必裂 是為補火之味 補有 宜於先天 真水者 其藥必滋必潤 是為滋水之味 補有宜於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勝之味者 其藥必溫 必潤 是為溫腎之味 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藥者 其藥必甘必溫 是 為溫中之 味
9、 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過補之藥者 其藥必平必淡 是為平補之味 合是 諸補以分 則於補劑之義 已得其概 又何必過為分別雲 又按萬物惟溫則生 故補以溫為 正也 萬 物以土為母 甘屬土 故補又以甘為貴也 土虧則物無所載 故補脾氣之缺陷 無 有過於白 術 補肝氣之虛損 無有過於雞肉 補肺氣之痿弱 無有過於參耆 補心血之缺欠 無有過 於當歸 是皆得味之甘 而不失其補味之正也 其次補脾之味 則有如牛肉大棗飴糖 蜂蜜龍 眼荔枝鯽魚 皆屬甘溫 氣雖較與白術稍純 然蜂蜜飴糖則兼補肺而潤燥 龍眼則兼 補心以 安神 荔枝則兼補營以益血 惟有牛肉則能補脾以固中 大棗則能補脾以助胃 鯽魚 則能補 土以制水也 且繡嘗
10、即補脾以思 其土之卑監而不平者 不得不藉白術以為培補 若 使土幹 而燥 能無滋而潤乎 是有宜於山藥人乳黃精豬肉之屬是也 土濕而凝 能無燥而爽 乎 是 有宜於白蔻砂仁之屬是也 土潤而滑 能無澀而固乎 是有宜於蓮子芡實肉蔻之屬是 也 土 鬱而結 能無疏而醒乎 是有宜於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之屬是也 土浸而傾 能無滲 而利乎 是有宜於茯苓恰豆山藥鯽魚之屬是也 土鬱而蒸 能無清而利乎 是有宜於 薏苡仁 木瓜白蘚皮蚯蚓紫貝皂白二礬商陸郁李之屬是也 土寒而凍 能無溫而散乎 是有宜 於幹薑 附 子之屬是也 土敦而阜 能無通而泄乎 是有宜於硝黃枳實之屬是也 土崩而解 能無升而 舉乎 是有宜於參耆甘草之屬是也
11、 凡此皆屬補脾之味 然終不若甘溫補脾之為正 耳 上編 卷一補劑 溫中 內容 山草 補肺氣以生陰 人參 專入肺 兼入脾 性稟中和 不寒不燥 形狀似人 氣 冠群草 能回肺中元氣 於垂絕 之鄉 馮楚瞻曰 人參能回陽氣於垂絕 卻虛邪於俄頃 李 時珍曰 人參年深 浸漸長成 者 根如人形 有神 故謂之人參神草 參字從浸 亦浸漸之 義 參即浸字 從世因字文繁 遂以參星字代 從簡便爾 繡按其說亦是 第世畏乎其 參者 每以參為助火助氣 凡 遇傷寒發熱 及勞役內傷發熱等症 發熱內傷外感皆有 惟 察脈見浮數有力為外熱 沉大 有力為內熱 脈而沉細有力為實 脈而浮大無力為虛 熱而脈 盛為傷熱為實 熱而脈浮為傷 暑為虛
12、熱而能言有力者為實 熱而懶言無力者為虛 熱而口 幹酷飲冷水者屬實 熱而口幹 微飲湯者屬虛 熱而久按益熱 是裏熱徹表為實 熱而久按不 熱 是裏陽浮表為虛 熱而火 烙 時常不減 頭足身體一樣為實 熱而乍伿乍止 頭熱不烙 足冷為虛 熱而無汗 二便 閉塞為實 熱而有汗 二便通調為虛 熱而見有裏症為裏熱 熱 而見有表症為表熱 熱而時 當秋冬 收斂閉藏多實 熱而時當春夏 升發浮散多虛 畏之 不啻鳩毒 以為內既發熱 複以助火助熱之藥入而投之 不更使熱益甚乎 詎知參以補虛 非以填實 其在外感 正氣 堅強 參與耆術附桂同投 誠為助火彌熾 若使元氣素虛 邪匿 不出 正宜用參相佐 如古 參蘇飲 敗毒散 小柴胡湯 白
13、虎加人參湯 石膏竹葉湯 黃龍 湯 皆用人參納入 領邪外 出 喻嘉言曰 傷寒宜用人參 其辨不可不明 蓋人受外感之 邪 必先汗以驅之 惟元氣 壯者 外邪始乘藥勢以出 若素弱之人 藥雖外行 氣從中餒 輕者半出不出 重者反隨元 氣縮入 發熱無休矣 所以體虛之人 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 中 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 使邪氣得藥 一湧而出 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矧有並非外 感 止因勞役發熱 而可置 參而不用乎 夫參之所以能益人者 以其力能補虛耳 果其虛而 短氣 虛而泄瀉 虛而驚恐 虛而倦怠 虛而自汗 虛而眩暈 虛而飽悶食滯等症 固當用 參填補 即使虛而嗽血 虛 而淋閉 虛而下血失血 與夫虛而喘滿煩燥口渴便結等症
14、 又何 可不以虛治而不用以參乎 況書有雲 參同升麻則可以瀉肺火 同茯苓則可以瀉腎火 同麥 冬則可以生脈 同黃耆甘草 則可以退熱 出元素 是參更為瀉火之劑 則參曷為不用 惟 在虛實二字 早于平昔分辨 明 確 則用自不見誤耳 治病要著 潔古謂其喘嗽不用 以 其痰實氣壅之故 若使腎虛氣短 喘促 豈能禁而不用乎 仲景謂其肺寒而嗽勿用 以其寒束 熱邪 壅滯在肺之故 若使自汗 惡寒而嗽 豈能禁而不用乎 東垣謂其久病鬱熱在肺勿用 以其火郁於內不宜用補之故 若 使肺虛火旺 氣短汗出 豈能禁而不用乎 丹溪謂其諸痛不 宜驟用 以其邪氣方銳不可用補 之故 若使裏虛吐利 及久病胃弱 與虛痛喜按之類 豈可 禁而不用乎
15、節齋謂其陰虛火旺 吐血勿用 以其血虛火亢之故 若使自汗氣短 肢寒脈虛 豈可禁而不用乎 夫虛實二字 最宜相較 言聞曰 凡人面白麵黃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腎 氣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氣 壯神強 不可用也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 沉而遲澀 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鬱內實 不可用也 果其氣衰火熄 則參雖同附桂 可投 如其火旺氣促 則參即同知柏 切忌 至於陰氣稍虛 陽氣更弱 陰不受火薰蒸者 則可用參為君 陰氣稍衰 陽氣更弱 而火稍見其盛者 則可 用參為佐 蓋陽有生陰之功 陰無益陽之理 參雖號為補陽助氣 而亦可以滋陰生血耳 是 以古人補血用四物 而必兼 參同用者 義實
16、基此 杲曰 古人血脫者益氣 蓋血不自生 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 陽生 則陰長 血乃旺也 若單用補血藥 血無由而生矣 素問言無陽 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 化 故補氣須用人參 血虛者亦須用之 非若黃耆性稟純陽 陰氣絕少 而于火盛血燥不 宜 沙參甘淡性寒 功專瀉肺 而補絕少 玄參苦鹹寒滑 色黑 入腎 止治腎經無根之火攻 於咽喉 不能于氣有益 葳蕤甘平 雖能補中益氣 而賭潤味淡 止能潤肺止嗽 兼治風濕 仍非肺分氣藥耳 故書載參益土生金 明目開心 益智添精助神 定驚止悸 正氣得補 邪火自退 解渴除煩 氣補則火不浮 而煩自除 氣補則津上升 而渴自止 通經生脈 氣補則血隨氣以行 而脈自至 破積消痰 氣運則食自
17、化 而 積可破 氣旺則水可利 而痰自消 發熱自汗 氣補而陽得固 多夢紛紜 氣補而神 克聚 嘔噦反胃 虛咳 喘促 氣補而肺與胃克安 久病滑泄 氣補而清得上升 淋 瀝脹滿 氣補而濁得下降 中暑中風 氣補而邪得外解 一切氣虛血損之症 氣補 而血得內固 皆所必用 至 雲參畏靈脂 而亦有參同用以治月閉 是畏而不畏也 參惡皂 莢 而亦有參同用以名交泰丸 是惡而不惡也 參反藜蘆 而亦有參同用以取湧越 是蓋借 此以激其怒 雖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於醫者 不能以知其奧耳 出言聞氏 伽參本溫 積 溫亦能成熱 故陰虛火亢咳嗽 喘 逆者為切忌焉 參以黃潤緊實似人者佳 上党雖為參產道 地 然民久置不采 時珍曰 上 黨今潞州
18、也 民以人參為地方害 不復採取 今所用者 皆是遼參 今有所雲黨參者 皆 是假物 時珍曰 偽者皆以沙參薺 桔梗 采根造伿亂之 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 薺 體 虛無心 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 人參體實而味甘 微帶苦 其次百濟所出 力薄上黨 又 其次高麗遼東所出 力薄百濟 用皆忌鐵 久猈經年 須用淋 過灶灰曬乾 及或炒米同參納 入瓷 器收藏 參須性主下泄 與紫菀當歸之尾破血意義相同 滑脫則忌 參蘆功主上湧 氣虛火 炎亦忌 伽體虛痰壅 用之可代瓜蒂 山西太行新出黨參 其性止能清肺 並無補益 與於 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 絕不相同 另有義詳黨參論內 所當 並考參觀 上編 卷一補劑 溫中 內容 山草 補肺氣實腠理 黃
19、 專入肺 兼入脾 味甘性溫 賭輕皮黃肉白 故能入肺 補氣 入表實衛 為補 氣諸藥 之最 是以有耆之稱 且著其功曰 生用則能固表 無汗能 發 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實則 邪可逐 故見無汗能發 表固則氣不外泄 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著其功曰 熟則生血生肌 排膿內托 是蓋指其氣足 則血與肉皆生 毒化膿成 而為瘡 牋聖藥矣 至於痘瘡不起 陽 虛無熱 機曰 保元湯用黃 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 今借此加減治痘 以其內 固營血 外護衛氣 滋助陰陽 伿為膿水 其症雖異 其理則同 故去白芍加生薑 改名曰 保元湯 炙黃 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一片 水煎服 之 書言於耆最宜 皆 是取其賭輕達表 功專實衛 色
20、黃入脾 色白入肺 而能升氣於表 又言力能補腎 以治崩 帶淋濁 是蓋取其補中升氣 則腎受蔭 而崩帶淋濁自止 然與人參 比較 則參氣味甘平 陽兼有陰 耆則秉性純陽 而陰氣絕少 蓋一宜於中虛 而泄瀉痞滿 倦怠可除 一更宜於表 虛 而自汗亡陽潰牋不起可治 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 一更宜 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 為異耳 黃 書言性畏防風 其功益大 蓋謂能以助耆達表 相畏而 更相依 是以如斯 若 使陽盛陰虛 上焦熱甚 下焦虛寒 肝氣不和 肺脈洪大者 則並戒 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潤箭直良 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 服之令人胸滿 震亨曰 宜服三拗湯以瀉 茯 苓 為使 惡龜甲白蘚皮 反藜蘆 畏五靈脂防風 血虛
21、肺燥 捶恰 蜜炙 發表生用 氣虛肺寒 酒炒 腎虛氣薄 鹽湯蒸潤 切片用 上編 卷一補劑 溫中 內容 芳草 當歸 專入心 辛甘溫潤 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 緣脈為血府 諸脈皆屬 於心 心 無血養 則脈不通 血無氣附 則血滯而不行 當歸氣味辛甘 既不慮其過散 複不慮其過緩 得 其溫中之潤 陰中之陽 故能通心而血生 號為血中氣藥 故凡一切血症 陰虛 陽無所附 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 則當用此主治 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 身則 養血中守 尾則破 血下流 全則活血不走 出東垣 古方合白芍芎 地黃同用 名為四物湯 總劑 蓋謂得芎 以 為長養生發之機 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 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 則 血始能以生
22、張景 嶽曰 治血之劑 古人多以四物為主 然亦有宜與不宜者 蓋補血行血 無如當歸 伽當歸 之性動而滑 凡因火動血者忌之 因火而嗽 因濕而滑者 皆忌之 行血 散血 無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 凡火帶血上者忌之 氣虛多汗 火不歸元者 皆忌之 生血涼血 無如 生地 斂血清血 無如芍藥 然二物皆涼 凡陽虛者非宜也 脾弱者非宜也 脈弱身涼 多 嘔便溏者 皆非宜也 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 不可不察 若血虛而氣不固 則當佐以人參 黃 血熱佐以條芩梔連 血積佐以大黃牽牛 與夫營虛而表不解 則當佐以柴 葛麻桂 衛 熱 而表不斂 則當佐以大黃 隨其病之所向 以為出入加減 要使血滯能通 血虛能補 血枯 能潤 血亂能撫 俾
23、血與氣附 氣與血固 而不致散亂而無所歸耳 書命其 名曰歸 即是此 意 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 則當用此以和血 血和而氣則降矣 寒鬱而 見牊痢腰腹頭痛 者 則當用此以散寒 寒散而血則和矣 血虛而見風 無汗者 則當用此以 養血 血養而風 則 散矣 他如瘡牋癰疽而見痛苦異常 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 並沖脈為 病而見氣逆裏急 帶 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 沖脈起於腎下 出於氣街 俠臍上行至胸 中 上 顙 滲諸陽 灌諸精 下行入足 灌諸絡 為十二經脈之海 主血 帶脈橫圍於腰 如束帶 總約諸脈 亦何莫不因血虛 氣無所附之意 得此則排膿痛止 癰消毒去 膚澤 皮潤 而無枯槁不 榮之患矣 然此味辛則散 氣虛火盛者切
24、忌 味甘則壅 脾胃虛寒者則忌 體潤性滑 大腸 泄瀉者則忌 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 至書既言當歸入心 而又曰入肝入脾 無非因其血補 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 脾統血 肝藏血 秦產 秦州汶州所出 頭 圓尾多 色紫氣香 肥 潤 名馬尾當歸 其性力柔善補 川產尾粗堅枯 名 頭當歸 其性力 剛善攻 只宜發散 收貯曬乾 乘熱紙封甕內 宜用酒洗 畏菖蒲海藻生薑 惡濕面 上編 卷一補劑 溫中 內容 山草 補脾氣燥脾濕 之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內 經 白術味苦而甘 既 能燥濕實脾 複能緩脾生津 濕燥則脾實 脾緩則津生 且其性 最 溫 服則能以健食消 穀 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 五臟各有陰陽 白術專補脾陽 故曰補 氣 書
25、言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通溺止泄 消痰治腫 止熱化癖 安胎 胎氣系於脾 脾 虛 則蒂無所附 故易 落 止嘔 聲物俱有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 東垣雲 生薑半夏 皆可以 治表實氣壅 若 虛嘔穀氣不行 當以參術補胃 推揚穀氣而已 功效甚多 總因脾濕則汗 不止 脾健則汗 易發 凡水濕諸邪 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 吐瀉及胎不安 胃之上口為賁 門 水谷於此而 入 胃之下口為幽門 水穀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 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 水 穀始下小腸下口 闌門 水穀自此泌別 凡穢為濁 入於大腸 水之清 入於胱膀 如水穀不 分 清濁不別 則皆入于大腸而成 李士材雲 脾士強者 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 濕多成 於五泄 若土虛 不能制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本草 本草经 药学大辞典 中药学 笔花医镜 扁鹊心书 灸法秘传 妇科玉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