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_中医经方学习书籍_电子版书.pdf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_中医经方学习书籍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金匮类方条文_中医经方学习书籍_电子版书.pdf(16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一 桂枝汤类桂枝汤类 一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 发热 鼻鸣而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二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 恶风 桂枝汤主之 三 太阳病 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 不得与之 四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 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六 太阳病 外证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汤 七 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令 脉浮故知在外 当须解外而愈 宜桂枝汤 八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不外协
2、 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九 病人脏无他病 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 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比衄 宜桂枝汤 十一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 宜桂枝汤 十二 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 太阳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 欲救风邪者 宜桂枝汤 十四 阳明病 脉迟汗出多 微恶寒者 表未解也 可发汗 宜桂枝汤 十五 太阴病
3、脉浮者 可发汗 宜桂枝汤 十六 病人烦热 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 日晡所发热者 属阳明也 脉实者 宜下之 脉 虚者 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 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 下利腹胀满 身疼痛者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当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 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 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 当先解表 表解 乃 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 师曰 妇人得平脉 阴脉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无寒热 名妊娠 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 当有此证 设有医治逆者 却一月加吐下者 则绝之 二十一 产后风续之 数十日不解 头微痛 恶寒 时时有热
4、心下闷 干呕 汗出 虽 久 阳旦证续在耳 可与阳旦汤 二十二 太阳病 发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 子汤主之 二十三 烧针令其汗 针被寒处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 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二两也 二十四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二十五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 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二十六 喘家作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二十七 太阳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厚朴杏子汤主之 二十八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主之 二十九
5、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 发落 脉极虚 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十 黄汗之病 两胫自冷 假令发热 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 又身尝盗汗出者 此劳气 也 若汗出已 反发热者 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 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 久久身必瞤 瞤即胸中痛 又以腰以上 必汗出 下无汗 腰臗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状 剧 者不能食 身痛重 烦躁 小便不利 此为黄汗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一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 当以汗解之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二 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瓜蒌桂枝汤主之 三十三 伤寒 阳脉涩
6、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三十四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五 虚劳里急 悸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痛 手足烦 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 之 三十六 男子黄 小便自利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三十七 妇人腹中痛 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八 虚劳里急 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 三十九 妇人产后 虚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 摩痛引腰背 不 能饮食 产后一月 宜服当归建中汤 日得服四五剂为善 令人强壮宜 四十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 子汤主之 四十一 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
7、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汤主之 四十二 火邪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四十三 肺痿 吐涎沫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 四十四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 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四十五 寒疝 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 刺 诸药不能治 抵当乌头桂 枝汤主之 四十六 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四十七 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四十八 脉浮 宜以汗解 用火灸之 邪无从出 因火而盛 病从腰以下 必重而痹 名 火逆也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十九
8、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疾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 更下 更 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愈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五十 服桂枝汤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 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五十一 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不可更汗 宜桂枝二越婢 一汤 五十二 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三 虚劳诸不足 汗出而闷 脉结悸 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 危急者 十一日死 炙 甘草汤主之 五十四 肺痿涎唾多 心中温温液液者 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
9、五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虚浮而涩者 桂 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五十六 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 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五十七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五十八 血痹 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五十九 心中痞 诸逆心悬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六十 问曰 黄汗之为病 身体肿 发热汗出而渴 状如风水 汗沾衣 色正黄如药汁 脉自沉 从何得之 师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
10、得之 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六十一 气分 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杯 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就麻细附子汤主之 六十二 妇人宿有癥病 经断未及三月 而得漏下不止 未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 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三月衃也 所以下血不止者 其癥不去故也 当下其癥 桂枝茯 苓丸主之 六十三 产后中风 发热 面正赤 喘而头痛 竹叶汤主之 六十四 带下 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者 土瓜根散主之 六十五 问曰 妇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数十日不止 暮即发热 少腹里急 手掌烦热 唇 口干燥 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 唇口干燥 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二 麻黄汤类二
11、 麻黄汤类 一 太阳病 头痛发热 身体疼痛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二 脉浮者 病在表 可发汗 宜麻黄汤 三 脉浮而数者 可发汗 宜麻黄汤 四 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 不可下 麻黄汤主之 五 太阳病 十日以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 与小柴胡汤 脉但 浮者 与麻黄汤 六 太阳病 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 服药 已微除 其人发烦目暝 剧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七 伤寒脉浮紧 不发汗 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 八 阳明病 脉浮 无汗而喘者 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 九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12、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 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一 水之为病 其脉沉小属少阴 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 宜杏子汤 十二 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续自汗出 无大热 越婢汤主之 十三 里水 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十四 肉极 热泽身体津脱 腠理开 汗大泻 厉风气 下焦脚弱 越婢加术汤主之 十五 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 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六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 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瞤 此为逆也 十七 伤寒脉
13、浮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时轻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十八 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十九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温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 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 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 渴者 此寒气欲解也 小青龙汤 主之 二十一 咳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二 肺胀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 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二十三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十四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 故微发汗也 二十五 湿家 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
14、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六 病家一身尽疼 发热 日晡所剧者 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 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七 病历节 不可屈伸 疼痛 乌头汤主之 二十八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 不可屈伸 二十九 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 大续命 三十 中风 手足拘急 百节疼痛 烦热 心乱 恶寒 经日不欲饮食 三黄汤主之 三十一 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三十二 伤寒六七日 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三十三 咳而上气 喉中如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三十四 咳而脉
15、浮者 厚朴麻黄汤主之 三十五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黄丸主之 三十六 黄疸 麻黄醇酒汤主之 三 葛根汤类三 葛根汤类 一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 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三 太阳病 无汗而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与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 四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 五 太阳与阳明合病 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四 柴胡汤类四 柴胡汤类 一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
16、柴胡 汤主之 二 血弱气虚 腠理开 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 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 休作有时 嘿嘿不 欲饮食 脏腑相连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 渴者属 阳明 以法治之 三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四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 者 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五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 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六 伤寒十三日不解 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 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 下之以不得
17、利 今反利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 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 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 后以柴 胡加芒硝汤主之 七 伤寒五六日 头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硬 脉细者 此为阳 微结 必有表 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 悉入 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八 阳明病 发潮热 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 与小柴胡汤 九 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 津液和下 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 十 阳明中风 脉弦浮大 而短气
18、腹部满 胁下及心痛 久按之气不通 鼻干不得汗 嗜 卧 一身及目悉黄 小便难 有潮热 时时哕 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过十日 脉续浮者 与小柴胡汤 十一 脉但浮 无余证者 与麻黄汤 若不尿 腹满加哕者 不治 十二 本太阳病不解 转入少阳者 胁下硬满 干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 脉沉紧 者 小柴胡汤主之 十三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十四 伤寒差以后 更发热 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 以汗解之 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 十五 妇人中风 七八日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 故 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 十六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八九日 热除而脉迟身凉
19、 胸胁下满 如结胸 状 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十七 妇人伤寒 发热 经水适来 昼日明了 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入血室 无 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十八 问曰 新产妇人有三病 一者病痉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难 何谓也 师曰 新产 血虚 多汗出 喜中风 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 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 其脉微弱 呕不能食 大便反坚 但头汗出 以血虚下厥 孤阳上出 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 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 故当汗出 阴阳乃复 大便坚 呕不能食 小柴 胡汤主之 十九 诸黄 腹痛而呕者 宜柴胡汤 二十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
20、汤 二十一 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汤主之 二十二 伤寒后 脉沉沉者 内实也 下解之 宜大柴胡汤 二十三 按之心下满痛者 此为实也 当下之 宜大柴胡汤 二十四 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 二十五 发汗多 亡阳谵语者 不可下 与柴胡桂枝汤 和其荣卫 以通津液 后自愈 二十六 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二十七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 来寒热 心烦者 此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二十八 疟寒多 微有热 或但寒不热 宜柴胡桂姜汤 服一剂如神效 二十九 伤寒八九日 下之胸
21、满烦惊 小便不利 谵语 一身尽重 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主之 三十 奔豚 气上冲胸 腹痛 往来寒热 奔豚汤主之 五 栀子豉汤类栀子豉汤类 一 发汗后 水药不得入口 为逆 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 栀 子生姜豉汤主之 二 发汗若下之 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三 伤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四 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若发汗 则躁 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 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心
22、 中懊憹 舌上苔者 栀子豉汤主之 五 阳明病 下之 其外有热 手足温 不结胸 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 栀 子豉汤主之 六 下利后更烦 按之心下濡 为虚烦也 宜栀子豉汤 七 酒黄疸 心中懊憹 或热痛 之子大黄汤主之 八 大病差后劳复者 枳实栀子汤主之 九 伤寒下后 心烦 腹满 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 十 伤寒 医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 十一 伤寒 身黄发热 栀子柏皮汤主之 十二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 身无汗 至颈而还 小 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十三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
23、陈蒿汤主之 十四 谷疸之为病 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未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十五 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表和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硝石汤 六 承气汤类六 承气汤类 一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独语如 见鬼状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涩者死 微者 但发谵语者 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 则止后服 二 阳明病 谵语有潮热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 但硬者 宜大 承气汤下之 三 汗出谵语者 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为风也 须下者 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语言 必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 宜
24、大承气汤 四 二阳并病 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难而谵语者 下之则愈 宜大 承气汤 五 阳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满 初头硬 后必溏 不 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气汤 六 下之后 六七日不大便 烦不解 腹满痛者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七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 绕脐痛 烦躁 发作有时 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也 八 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者 有燥屎也 宜大承气汤 九 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无表里证 大便难 身微热 此为实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 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一 发汗不解
25、 腹满痛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二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三 少阴病 自利清水 色纯青 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可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四 少阴病 六七日 腹胀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五 下利 三部脉皆平 按之心下硬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六 下利 脉迟而滑者 内实也 利未欲止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七 下利 不欲食者 以有宿食故也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八 下利差 至其年月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十九 下利脉反滑 当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气汤 二十 病腹中满痛 此为实也 当下之 宜大承气 大柴胡汤 二十一 问曰 人有病宿食 何以别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 夹阴伤寒证治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六书 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汲古 金匮方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