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成义 伤寒论新编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
《黄成义 伤寒论新编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成义 伤寒论新编_中医书籍大全_电子版书.pdf(624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傷寒論病理解析 II 序 不知源自何時 中醫界竟然分門別派 大致上言 有經方派 溫病派 火神派 時方派 李東垣的胃氣為本派 朱丹溪的生活起居失常引發諸病派 更有筋骨推 拿 不一法師的棍棒按摩 又有疼痛療法 伸筋療法 更有針灸 內功 氣功 腳 底按摩 不勝枚舉 各有各的說法 各有各的療效 誰說不行的 又有誰敢保證哪 一派才是正治 經方派瞧不起溫病派 溫病派認為經方派的膚淺 各派學說信誓旦 旦可治百病 為何卻有一堆人使用後出大事 皆是未明病理病因所致 未能真正瞭 解天地運化與人體運作的一群人 以管窺天 分門分派自以為是 我非常反對這種 言論 天地有天地運作的模式 人體有人體對應的方式 當人體的運作
2、無法依循天 地的運作時 人體氣血運作就出事了 體健者尚可自我調適 體弱者則病矣 外邪 的風 寒 暑 濕 燥 火 內傷的七情之傷 皆可為病 更有不內外因的突然傷 害 豈可一視同仁 雖言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但人若能順應天地之變而作適 當的調適 不就沒事了嗎 因此各種調適的方法出籠 各有所長 各有所短 自在 難免 又何苦守殘抱缺 而不接受其他人的方法呢 我不是何門何派的 但是我要 用人體運作的機制 來註解傷寒論 並把它重新排列 有問題的條文重新整理 以利後學者能看懂此書所言何物 張前輩把寒氣傷人由肌表入所造成的病變 寫得 很清楚 祇因排列上有出入 造成許多人看不懂 再加上過去醫學初起 或許是 I
3、II 各派未能溝通交流 造成 傷寒論 用藥有攻無補 是為美中不足 前輩也用宜 與 可與之類字眼帶過去 意要後人有更好的方法來修正 為何還是那麼多人墨守 成規不敢修正 是能力不足還是敬老尊賢 我不知道 但是我認為醫本來就是要救 人的 不是病好了就算了事 修正後能使人更健康 豈非好事一樁 所以大膽的修 正有問題的條文 並指出該方劑使用上的缺失 作為比較 而且用中醫生理學的角 度 來說明病理的變化 讓大家能看得懂並瞭解 才是最重要的 中醫生理學請參考草菅人命一書所說的 你不用懷疑 也不用到處找經典找出 處 那是我從醫方集解中的方劑說論與註解裏 點點滴滴累積整理出來的 若你不 信 自己去核對 在初級班
4、上課時 都曾指明那一段在寫什麼 學員們也都清楚了 解 用它來解析 傷寒論 更可以明白書中在講甚麼 缺失在何處 要如何修 正 但請務必清楚 這本書只是談 傷寒論 至於濕 暍 暑 溫 也只是稍微 提一下 這本書也就不再列入 日後再來補溫病三焦辨證的正誤 讓外淫六邪能分 門別類的敘述開來 免得後學者混淆不清 六邪各有其性 寒則凝 性遲滯 氣血不通 這是寒 不能代表其他的邪氣也相 同 許多人就犯這錯誤 前人的註解 說是寒化熱 可能嗎 又不是西遊記 盡說 些牛鬼蛇神 千變萬化 也因這個錯誤的註解 造成多少人誤以為溫病 暑病也一 樣 這是食古不化的論調 必須要瞭解 寒傷人則人必生熱以抗寒 這個熱是體功 能
5、的熱 是不能瀉的熱 所以病初起則必以辛溫散寒之法以逐之 若為溫熱者 是 IV 外邪之熱 故必清之而後能康復 治病的基準就不同了 若體功能無法阻寒氣內 侵 才會有寒傷臟腑的四逆湯類 若體功能強者 則生熱化寒 造成寒熱共存於體 內 才有甘草瀉心湯 黃連湯 寒熱並施之治 若寒為熱所化 則餘熱在體內 造 成體熱不化的熱病 當施以清熱泄實法以除餘熱 反是溫熱病 以熱性急速 病勢 蔓延較快 殺人更快 所以治病者要用跳躍式的清瀉 因為變化太快 但是邪熱必 傷陰 所以病後當大補其陰 不若傷寒的體熱 傷陰較輕 大都不須補陰 但是有 大熱傷陰者 不補行嗎 此美中不足所在 看這本書之前 先要對六邪之性要瞭 解 再如
6、秋燥必刑肝木 木必生火以平金 此即燥氣化火 請問此火可以瀉或清 嗎 此為木生火 是體功能的火 心火若清泄 豈非要人命 故必治以辛涼 佐 以甘潤 豈可見火清火瀉實 更何況客氣秋燥乃天地之氣 你能改變它嗎 學者當 於正化 對化 復氣 標氣 邪氣中求其標本之治 切莫以為病就是傷寒之屬 那 可是會誤治要人命的 這本書所列的 純為傷寒之變 有一小撮是寒濕 秋傷於濕 復感於寒的小青龍 湯證 以及心下停飲的苓桂朮甘湯 與膀胱水邪的苓桂甘棗湯而已 寒濕還有一大 堆未提 更惶論濕與濕溫 學者不可固步自封 以為這就是疾病的全貌 那樣會害 死人的 在此特別提醒 等我有空 其他的溫病與暑 濕 燥 火 以及風濕 濕 溫
7、 風火 再好好整理給各位參考 不懂傷寒者溫病更不會懂 所以要先把傷寒的 根基打好 才有辦法瞭解 溫病 時方是在說甚麼 暫且稍安勿躁 V 目 錄 傷寒論新編 1 風病 4 中風 風邪耗傷足太陽之衛氣 6 風涼變證 6 循經入裏 7 風熱入胃 8 伏火 胃中久積之火 9 熱入下焦 10 熱邪入足少陽 10 溫病條辨 風溫 11 風溫變證 11 榮血熱 11 時方四季傷風 12 春風 12 VI 傷風變證 13 傷寒 中風總論 15 太陽病證總綱 17 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 而惡寒 此乃表病必有之證 17 中風涼病證總綱 18 2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寒 脈緩者 名曰中風 18 病欲解
8、一 21 3 欲自解者 必當先煩 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脈浮 故知汗出自解也 21 病欲解 二 22 4 病六七日 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 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擾者 必欲解也 22 病欲解 三 24 5 若脈和 其人大煩 目重瞼 內際黃者 此欲解也 24 何以辨之 癒與不癒 一 25 6 問曰 病脈欲之愈 未愈者 何以別之 答曰 寸口 關上 尺中三處 大小 浮沉 遲數同等 雖有寒熱不解者 此脈陰陽為平和 雖劇當愈 25 體健者 何時愈 一 25 VII 7 病有發熱 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 惡寒者 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 七日愈 發於陰者 六日愈 以陽數七 陰數六故也 25 體健者 何時愈 二 27
9、 8 問曰 凡欲知何時得 何時愈 答曰 假令夜半得病者 明日日中愈 日中得病 者 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 以陽得陰則解也 夜半得病 明 日日中愈者 以陰得陽則解也 27 病欲解 而未愈者 一 28 9 太陽病 頭痛至七日以上 自愈者 以其行經盡 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 鍼足陽 明 使之不傳則愈 28 病欲解 而未愈者 二 28 10 風家 表解 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醫宗必讀 不愈者死 28 治病準則 一 29 11 太陽病 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 桂枝湯 29 治病準則 二 29 12 太陽病 先發汗不解 而復下之 脈浮者 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 愈
10、今脈浮 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 宜 桂枝湯 29 治病準則 三 30 VIII 13 本發汗 而復下之 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 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為 逆 若先下之 治不為逆 30 風傷衛 用桂枝湯 31 14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 風 翕翕發熱 鼻鳴 乾嘔者 桂枝湯 主之 31 宜桂枝湯之時機 與其變異 一 35 15 太陽病 發熱 榮弱衛強 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 宜 桂枝湯 35 宜桂枝湯之時機 與其變異 二 37 16 病人臟無他病 時發熱 自汗出 而不癒者 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 發汗則愈 宜 桂枝湯 37 宜桂枝湯之時機 與其變異
11、三 37 17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 故爾 以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復發其汗 榮衛和則愈 宜 桂枝湯 37 用桂枝湯之禁例 一 40 18 桂枝 本為解肌 若其人脈浮緊 發熱 汗不出者 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 勿 令誤也 40 用桂枝湯之禁例 二 41 IX 19 若酒客病 不可與 桂枝湯 得之則嘔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41 用桂枝湯之禁例 三 44 20 凡服 桂枝湯 吐者 必吐濃血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注意事項 一 44 21 太陽病 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 桂枝湯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注意事項 二 45 22 太陽病 先發汗不解 而復
12、下之 脈浮者 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 愈 今脈浮 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 宜 桂枝湯 45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一 熱在足太陽 46 23 服 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刺風池 風府 再與 桂枝湯 46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二 熱在足太陽 46 24 太陽病 發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 加附子湯 主之 46 陽明病表證仍在 且表陽虛者 48 25 陽明病 脈遲 汗出多 發熱 微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可發汗 宜 桂枝湯 48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三 熱入膀胱 1 49 X 26 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乾 煩燥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 令 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
13、 小便不利 微熱 消渴者 五苓散 主之 49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四 熱入膀胱 2 53 27 中風 發熱 六 七日不解 而煩者 有表裏證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水入則 吐者 名曰 水逆 五苓散 主之 53 辨小便利與不利之變證 54 28 太陽病 小便利者 以飲水多 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 必苦裏急也 54 服桂枝湯 汗後之忌 一 55 29 發汗後 飲水多 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 56 服桂枝湯 汗後之忌 二 58 30 病在陽 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 其熱被卻不得去 彌更益煩 肉 上粟起 意欲飲水 反不渴者 服 文蛤散 若不差者 與 五苓散 其人 渴者 與 五苓散 身熱 皮粟不解 欲引衣
14、自覆者 若以水潠之 洗之 亦 令熱被卻 不得出 當汗而不汗 則煩 假令汗出已 腹中痛 與 芍藥三兩 如上法 與 桂枝湯加芍藥 58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一 無表證 餘邪入肺 62 31 發汗後 不可更行 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湯 62 XI 太陽陽明合病 太陽之邪初入陽明 64 32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反汗出 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 主之 64 邪由太陽入陽明 兩陽合病 65 33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 根芩連湯 主之 65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二 熱入胃經 69 34 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 大煩渴 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
15、人參湯 主之 69 邪傷太陽十餘日後之辨證 70 35 太陽病 十日以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 脅痛者 與 小柴胡 湯 脈但浮者 與 麻黃湯 70 何以辨其太陽病轉屬陽明 72 36 本太陽 初得病時 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也 72 陽明病證總綱 73 37 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是也 73 陽明病有三 75 38 問曰 病有太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 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 答曰 太陽陽明者 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 發汗 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 XII 實 大便難是也 75 陽明病外證總綱 76 39 問曰 陽明病 外證云何 答曰 身熱 自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也 76
16、 何緣得陽明病 77 40 問曰 何緣得陽明病 答曰 太陽病 若發汗 若下 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 胃 中乾燥 因轉屬陽明 不更衣 內實 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也 77 分別陽明胃火之盛衰 79 41 陽明病 若能食 名中風 不能食 名中寒 79 陽明病發熱而不惡寒 一 80 42 問曰 陽明病有得之一日 不發熱 而惡寒者 何也 答曰 雖得之一日 惡寒 將自罷 即自汗出 而惡熱也 80 陽明病發熱而不惡寒 二 81 43 問曰 惡寒何故自罷 答曰 陽明居中 主土也 萬物所歸 無所復傳 始雖惡 寒 二日即止 此陽明病也 81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三 熱入胃腑 82 44 太陽病三日 發汗不解 蒸蒸發熱者
17、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 主之 82 熱邪入胃腑 83 XIII 45 太陽病 若吐 若下 若發汗後 微煩 小便數 大便因鞕者 與 小承氣湯 和之愈 83 熱邪入胃腑 84 46 趺陽脈浮而濇 浮則胃氣強 濇則小便數 浮濇相搏 大便則鞕 其脾為約 麻仁丸 主之 84 餘熱入胃 86 47 陽明病 不吐不下 心煩者 可與 調胃承氣湯 86 熱結旁流 下利污水 87 48 下利 譫語者 有燥屎也 宜 小承氣湯 87 熱耗腹中水氣 而有燥屎者 88 49 大下後 六 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 腹滿痛者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 食故也 宜 大承氣湯 88 耗其津液 咽必痛 89 50 陽明病 但頭眩 不惡寒
18、 故能食而咳 其人咽必痛 若不咳者 咽不痛 89 腎水大耗 胃中有熱 一 90 51 傷寒 六 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裏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為實 也 急下之 宜 大承氣湯 90 XIV 腎水大耗 胃中有熱 二 91 52 病人 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 宜 大 承氣湯 91 津液大耗 致使胃中燥 93 53 陽明病 其人多汗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鞕 鞕則譫語 小承氣湯 主之 若一服 譫語止者 更莫復服 93 亡陽 不可下之之證 94 54 發汗多 亡陽 譫語者 不可下 與 柴胡桂枝湯 和其榮衛 以通津液後自 愈 94 大熱在胃腑 95 55 陽
19、明 發熱 汗多者 急下之 宜 大承氣湯 95 大熱入陽明胃腑 穢氣衝頭 96 56 傷寒 若吐 若下後 不解 不大便五 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 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 直 視 脈滑者 生 濇者 死 微者 但發熱 譫語 大承氣湯 主之 若一服 利 則止後服 96 大熱入胃 穢氣上衝而煩 97 XV 57 病人 不大便五 六日 繞臍痛 煩躁 發作有時者 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 也 97 熱在陽明胃腑之變證 一 98 58 得病二 三日 脈弱 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 心下鞕 至四 五日 雖能食 以 小承氣湯 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 與 承氣湯 一
20、升 若不大便 六 七日 小便少者 雖不能食 但初頭鞕 後必溏 未定成鞕 攻之必溏 須 小便利 屎定鞕 乃可攻之 宜大承氣湯 98 熱在陽明胃腑之辨證 二 100 59 陽明病 脈遲 雖汗出 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 短氣 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 外欲解 可攻裏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鞕也 大承氣湯 主之 若汗 多 微發熱 惡寒者 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 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 勿令大泄下 101 小便數少 可知不久必大便 102 60 陽明病 本自汗出 醫更重發汗 病已差 尚微煩 不了了者 此大便必鞕故 也 以亡津液 胃中乾燥 故令大便鞕 當問其小便日幾行 若本小便日
21、三 四 行 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為小便數少 以津液當還入胃中 故知不久 必大便也 102 分別便不通譫語之虛實 103 61 夫實則譫語 虛則鄭聲 鄭聲者 重語也 103 XVI 用承氣湯之原則 104 62 陽明病 讝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 失氣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轉失氣者 勿更與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濇者 裏 虛也 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104 若下之過早 言語必亂 106 63 汗出 譫語者 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為風也 須下者 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 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裏實故也 下之愈 宜 大承氣湯 106 能食與否之辨證 107 64 陽
22、明病 譫語 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宜 大承氣 湯 若能食者 但鞕爾 107 辨可攻與不可攻 一 108 65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 初頭鞕 後必溏 不可攻 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 108 辨可攻與不可攻 二 109 66 陽明病 潮熱 大便微鞕 可與大承氣湯 不鞕者 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 七 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 湯入腹中 轉失氣者 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 若不轉失氣者 此但初頭鞕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 必脹滿 不 能食也 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復鞕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 XVII 之 不轉失氣者 慎不可攻也
23、109 論攻病與否 111 67 脈浮而大 心下反鞕 有熱 屬藏者 攻之 不令發汗 屬府者 不令溲 數 溲數 則大便鞕 汗多 則熱愈 111 汗少 則便難 脈遲 尚未可攻 111 辨其死證 112 68 直視 譫語 喘滿者 死 下利者 死 112 陰液大耗 則絕也 113 69 脈浮而芤 浮為陽 芤為陰 浮芤相搏 胃氣生熱 其陽則絕 113 熱火已退 雖便鞕 不可攻矣 114 70 陽明病 自汗出 若發汗 小便自利者 此為津液內竭 雖鞕 不可攻之 當需 自欲大便 宜 蜜煎 導而通之 若 土瓜根 及 大豬膽汁 皆可為導 114 心下鞕滿 不可攻之 用下法之治則 116 71 陽明病 心下鞕滿者
24、不可攻之 攻之 利遂不止者 死 利止者 愈 116 諸虛者 不可下 用下法之治則 117 72 諸虛者 不可下 下之 則大渴 求水者 易愈 惡水者 劇 117 大下後 津液大耗 不可復下 用汗法之治則 117 XVIII 73 大下之後 復發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愈 117 熱入陽明腑與膀胱腑之別 118 74 太陽病 寸緩 關浮 尺弱 其人發熱 汗出 復惡寒 不嘔 但心下痞者 此以醫下之也 118 如其不下者 病人不惡寒而渴者 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 大便必鞕 不更 衣十日 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 少少與之 若小便不利 渴者 宜 五苓散 118 熱入手陽明 120 7
25、5 太陽病 吐之 但太陽病當惡寒 今反不惡寒 不欲近衣 此為吐之內煩也 120 風邪傷及太陰脾 122 76 太陰中風 四肢煩痛 陽微陰濇而長者 為欲愈 122 風邪入太陰脾之病理變化 122 77 傷寒 脈浮而緩 手足自溫者 繫在太陰 太陰 當發身黃 若小便自利者 不 能發黃 至七 八日 雖暴煩 下利十餘行 必自止 以脾家實 腐穢當去故 也 122 服桂枝湯後之變證 四 邪入肝膽 124 78 太陽中風 不利 嘔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發熱有時 頭痛 心下痞鞕滿 引脅下痛 乾嘔 短氣 汗出 不惡寒者 此表解 裏未和也 XIX 十棗湯 主之 124 邪由太陽初入少陽 128 7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老中医 当代中医世家 傅青主 倪海厦 黄煌 黄元御 刘渡舟 黄成义 中医名家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