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家正眼_中医学习书籍有哪些_电子版书.pdf
《诊家正眼_中医学习书籍有哪些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家正眼_中医学习书籍有哪些_电子版书.pdf(54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2 诊家正眼 脉之名义 内经 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此明胃气为脉道之根 脏腑之本 气血之 所由出也 凡人之生 皆受气于谷 万物资生之本也 凡谷之入 必先至于胃 万物归土之义也 坤土 1 不敢自专 精微上输于肺 盖地道卑而上行也 肺为乾金 所受精微 下溉脏腑 盖天道下济而光明也 金土互输 地天交泰 清而上升者为营血 阴生于阳也 浊而下降者为卫气 阳根于阴也 营血为阴 故 行脉中 卫气为阳 故行脉外也 按 审病察脉 以决死生 非指下了然 将安所凭借乎 深慨世医不知脉 为何物 若以为气乎 而气为卫 卫行
2、脉外 则知非气矣 若以为血乎 而血为 营 营行脉中 则知非血矣 若以为经隧乎 而经隧实繁 则知非经隧矣 然则 脉果何物耶 余尝于此深思 久而始悟其微 古之脉字 从血从 HT 谓气血流 行 各有分派而寻经络也 今之脉字 从肉从永 谓胃主肌肉 气血资生而永其 天年也 夫人之生 惟是精与神而已 精气即血气 而神则难见也 人非是神 无以主宰血气 保合太和 流行三焦 灌溉百骸 故脉非他 即神之别名也 神 超乎气血之先 为气血之根蒂 善乎华元化曰 脉者 气血之先也 气血之先 非神而何 然神依于气 气依于血 血资于谷 谷本于胃 所以古之论脉者云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东垣亦曰 脉贵有神 正指胃气言也 是知
3、谷 气充则血旺 血旺则气强 气强则神昌 神之昌与否 皆以脉为征兆 故脉也者 实气血之先也 先也者 主宰乎气血之神也 脉即神之别名 此千古未剖之疑义 也 特表而出之 注 1 坤土 指脾胃 气口独以为五脏主 黄帝问曰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 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3 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气口 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 气口者 六部之总称 非专指右关之前也 按 素问 经脉别论 云 食气入胃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 由是知气口即寸口也 曰变见者 饮食所变之精微 皆显见于手太阴之气口 而阴阳盛衰
4、之象 莫不从此见矣 吴草庐曰 两手寸部俱名为气口 不仅言右寸肺脉为气口者也 难经 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何谓也 扁鹊曰 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位处至高 受百脉之朝会 布一身之阴阳 故经曰 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 者是也 是以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 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 脉辨至数 内经 曰 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 命曰平人 出气曰呼 入气曰吸 一呼一吸 谓之一息 动 至也 再动 再至也 常人之脉 一呼两至 一吸亦两至 呼吸定息 谓一息将尽 而换息未起之际 脉又一至 故曰五动 闰 余也 犹闰月之义 言平和之
5、脉 若得五动 即太过矣 惟当太息之际 亦为平脉 何也 凡人之呼吸 三息后必闰以一息之长 五息再闰 谓之太息 故曰 闰以太息 乃应历家三 岁一闰 五岁再闰之数也 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 然则总计定息太息之间 大约一息脉当六至 故 五十营篇 曰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乃合一至一寸也 呼吸脉行丈尺 凡昼夜五十度 合一万三千五百息 五十营气脉之数 以应周天二十八宿 人之 经脉十二 左右相同 则为二十四脉 加以跷脉二 任 督脉二 共二十八脉 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分昼夜也 是为常度 使 五十营之数 常周备无失 则寿亦无穷 故得尽天地之寿矣 周行八百一十丈 昼夜五十营之总数也 一呼脉一动 一吸脉一动 曰少气 一呼一
6、吸 脉各一动 则一息二至 减于常人之半 脉之迟者也 迟主阴寒 阳气衰微也 故曰少气 十四难 谓之离经脉 一呼脉三动 一吸脉三动而躁 尺热 曰病温 尺不热 脉滑曰病风 脉涩曰痹 若不因定息太息 而呼吸各三动 是一息六至矣 难经 亦曰 离经 躁者 急疾之 谓 阳盛阴衰 热之象也 尺热 言尺后近臂有热 则必通身皆热 脉来数躁 而身有热 故知其病温 数滑而尺不热 阳邪 内盛 当病内风 若使外感于风 宁有尺不热之理乎 滑 不涩也 涩 不滑也 滑为血实气壅 涩为气滞血少 故当病痹 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 则一息八至矣 而况以上 乎 难经 谓之夺精 四至曰脱精 五至曰死 六
7、至曰命尽 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 故死 脉绝不至 则元气已竭 乍疏乍数 则阴阳败乱无主 三脉若见 不死安待 日夜五十营 内经 曰 一日一夜五十营 以营五脏之精 不应数者 命曰狂生 营 运也 经脉运行于身 一日一夜凡五十周 以营五脏之精气 夫周身上下前后左右 凡二十八脉 其长十六丈二尺 人之宗气 积于胸中 主呼吸而行经隧 一呼气行三寸 一吸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 则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 五百息 通计五十周于身 则脉行八百一十丈 其有太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 名曰狂生 狂者 妄也 言幸而生也 所谓 五十营者 五脏皆受气 持其寸口 数其至也 五十营者 五脏所受之气也 持 诊也 但诊寸口
8、而数其至 则脏腑之衰旺可知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脏皆受气 代者 止而复来也 盖脏有所损 则 气有所亏 故不能运行也 若五十动而无止者 则终无止矣 五脏之气皆足 和平之脉也 四十动而一代者 一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4 脏无气 难经 曰 吸者随阴入 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 至肝而还 故知一脏无气者 肾气先尽也 然则五脏 和者气脉长 五脏病者气脉短 观此一脏无气 必先乎肾 如下文所谓二脏 三脏 四脏 五脏者 皆当自远而近 以次而短 则由肾及肝 由肝及脾 由脾及心 由心及肺 凡病将危者 必气促似喘 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 盖其真阴绝于下 孤阳浮 于上 此气短之极也 庸工于此而尚欲平之散之 未有不随
9、扑而灭者 良可悲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气 气之聚散由乎阴 而残 喘得以尚延者 赖一线之气未绝耳 此脏气之不可不察也如此 三十动而一代者 二脏无气 二十动一 代者 三脏无气 十动一代者 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 五脏无气 予之短 期 要在终始 予 犹与也 短期 死期也 言死期已近也 终始者 十二经各有绝气先见 是名为始也 详见 灵 枢 经脉篇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 以知五脏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 数乍疏也 以为常者 无病之常脉也 因此可以知五脏之气 若欲决其死期 则在乍数乍疏也 不满十至而代 则乍 数乍疏矣 非代脉之外 别有乍数乍疏也 诊贵平旦 内经 曰 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
10、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者 阴阳之交也 营卫之气 一昼夜五十周于身 昼则 行阳 夜则行阴 迨至平旦 复会于寸口 斯时也 平旦初寤之时 阴气将退而未退 阳气将盛而未散 饮食未进 谷气未行 故经脉未盛 而络脉调匀 气血未至于扰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有过 犹言有病也 若饮食入胃 则谷气流行 直行之经 往 往强盛 而横行之络 气先至者强 气未至者弱 经络之脉不能调匀 则气血之盛衰 未可尽凭矣 寸关尺之义 增补 内经 曰 从鱼际至高骨 却行一寸 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 名曰尺泽 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 名曰关 大指从鱼际穴至高骨 得一寸 故名为寸也 肘腕内廉尺泽穴至高骨得一 尺
11、故名为尺也 正当高骨之上 乃尺与寸交界之际 故名为关也 其义岂苟哉 扁鹊曰 尺寸者 脉之大 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 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之所治也 要 者 扼要也 会者 朝会也 尺寸皆肺之经脉 百脉皆来朝会 岂非扼要之所乎 肾肝为阴 处乎尺内 心肺为阳 处乎寸内 治 犹属也 言所属之位也 岐伯曰 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决死生 以处百病 以调 虚实 而除邪疾 三部 上中下也 三候 天地人也 上古诊脉 不独寸口 于诸经之动脉皆诊 之 此云三部九候也 可见扁鹊之三部九候 大非经旨明矣 帝曰 何谓三部 岐伯曰 有 上部 有中部 有下部 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 有地 有人 上部天 两 额之
12、动脉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 手太阴也 中 部地 手阳明也 中部人 手少阴也 下部天 足厥阴也 下部地 足少阴也 下部人 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地以候肾 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 中部三候奈何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5 中之气 人以候心 帝曰 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 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 地以候口齿之气 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 以 此推之 经文明指人身上中下动脉各有所候 以诊诸脏之气 非独以寸口为言也 如仲景脉法 上取寸口 下
13、取趺阳 正是此意 难经 所云 三部者寸关尺 九候者浮中沉 乃只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 后 世言脉者皆宗之 虽为捷法 不无背谬经旨乎 按扁鹊曰 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 中部法人 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 下部法地 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 仍宗经旨 上竟上 下竟下 之义 但九候之说 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分浮中与沉之三候 得无又谬乎 若以扁鹊之说为是 则轩岐之说为非 轩岐之说为是 则扁鹊之说为非矣 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 浮之与沉 固无庸议矣 中则止有浮之中耳 奚能有沉之 中乎 浮而无中 固曰无根 沉则必无中矣 何仅以为沉脉主里 而全无必死之症乎 盖人但知有中正之 中 而不知有中和之中 经云 真脏脉见者死
14、脉无胃气者 谓为真脏脉也 是除诸怪脉之外 皆得谓 之有中脉耳 何弃其彰明较著之经文 而反以浮中与沉 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 此事之不可解者也 况 诊脉之法 或以手测 或以目视 而非仅从事于指按也 史称扁鹊以诊脉为名 而仓公 仲景以下 有不 竞趋于名者哉 沿袭至今 而讹以传讹 为其所纷更者愈多矣 余尝寻绎经文 得其旨趣 人迎止隶于喉 旁 三部须兼乎手足 脏则候之于左手 腑则候之于右手 寸以候上 尺以候下 脏腑皆然 庶不使有纤 毫之疑 而荧惑 1 于其间也 彼七表 八里 九道之纷纭 智又出扁鹊下矣 世多识之 故不赘焉 注 1 荧惑 y ng hu 营或 迷惑 按 内经 以三部各有天地人 三而三之 为
15、九候 上中下不定乎寸部 之位 与扁鹊之寸上关中尺下不同 上部俱定于头面两额之动脉 即下文天以候 头角之气 动应于指 此脉在额两旁瞳子窌 1 骨空处 人以候两颊之动脉 即听会穴等分 地 以候口齿之气 动应于指 此脉在鼻孔下旁 近巨窌穴之分 是则面部不独色诊 且脉诊矣 脉诊则仍用七诊 可以知头面之详矣 独大 独小 独疾 独迟 独热 独寒 独陷下也 中部之 三候 俱以寸诊 其地候胸中之气 则气口也 本经 经脉篇 所谓行气于府 即膻中气海穴也 下部之天 候于关之肝 地候于尺之肾 人候于脾胃之气 三 部之候 天位乎上 人位乎中 地位乎下 独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 天气下降 接乎地之阴气 此地中之天 人高于
16、地 即高乎地中之天矣 三部以头候头之属 以手候脏腑之属 不及脐以下至足者 以足之四经 肾主骨 肝主筋 脾主四肢 胃主宗筋 与肾相连 并筋骨主之矣 是则手候脏腑之属 并及脐以下至足 以 诸脉皆系于手足 诸经足之脉亦连于手 上廉 下廉 前廉 后廉之类是也 不可泥头候头 之属 遂泥当以手候手之属 足候足之属也 乃本篇之后复申言之云 以左手 足上去踝五寸按之 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 其应过五寸以上 蠕蠕然者不病 其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6 应疾 中手浑浑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蠕蠕 微动貌 浑浑 不清貌 徐徐 缓而迟也 其 应不能至五寸 弹之不应者死 此经文弹按 乃是刺法 与诊脉互相发明其理 手踝之上
17、手太 阴肺经脉也 应于中部 去踝五寸 手踝骨在下 从内廉至太渊 计有五寸 足踝之上 足太阴脾 经脉也 应于下部 去内踝骨之上五寸 乃三阴交之上 漏谷之下也 盖漏谷去踝六寸乃是 则中部之三 候 举一手太阴 而可概其余 手太阴者 百脉之所会 大中之中 故应中部 下部之三候 举 一足太阴 而可概其余 足太阴 阴土也 阴之与土 其气俱下 故应下部 按而弹手足踝者 所 以尽两太阴脉之量 周悉无遗也 故可取之察吉凶也 诸脉独于两太阴脉加意者 太阴属坤 坤为胃 手太阴之中部天而即统乎中部之地与人 贵天之中也 是太阴之下部人而即统乎下部之天与地 贵人之中也 天人之 际得中 而地道自宁 不必揭地之中 且以知天人
18、之中 即胃之中 即地之中也 内经 之旨 精奥渊微 非神圣不能穷其理 故扁鹊以寸关尺配上中下 犹未尽然也 注 1 窌 jiao 叫 地窖 此处同 髎 滑伯仁曰 诊脉之道 先调自己气息 男左女右 先以中指取定关位 却 下前后二指 初轻候消息之 次中候消息之 次重候消息之 自寸关至尺 逐部 寻究 一呼一吸之间 脉行四至为率 闰以太息 五至为平脉也 其有太过不及 则为病脉 各以其部断之 自己之气息调匀 则他脉之至数明辨 故凡诊必先调息也 男子属 阳 故先诊左手 女子属阴 故先诊右手也 先以中指取定关部 然后下前后二指 则尺寸方准也 轻候 消息 其名曰举 中候消息 其名曰寻 重候消息 其名曰按 一息四至
19、 为和平之脉 若当太息 必以 五至为和平也 太过者 洪大有力 不及者 迟细无力也 各以五脏六腑察其微甚 审其从违 断其吉凶 生死之法如此也 又曰 臂长则疏下指 臂短则密下指 三部之内 大小 浮沉 迟数同等 尺寸 阴阳 高下相符 男女 左右 强弱相应 四时之脉不相戾 1 命曰平 人 其或一部之内 独大 独小 独疾 独迟 左右 强弱之相反 四时 男女 之相背 皆病脉也 左手不和 为病在表 为阳 主四肢 右手不和 为病在里 为阴 主腹脏 臂长脉亦长 故下指宜疏 臂短脉亦短 故下指宜密 同等者 不大不小 不浮不 沉 不迟不数也 相符者 寸为阳 为高 宜浮大 尺为阴 为下 宜沉小也 相应者 左大顺男 右
20、大 顺女 男子寸盛而尺弱 女子尺盛而寸弱也 不相戾者 春弦 夏洪 秋毛 冬石也 此四脉者 平人无 病之脉也 其或大小独见 迟数偏呈 左右相反 时令相戾 男女相违 皆知其为病脉也 左属阳 阳在 表 与四肢相应 右属阴 阴在里 与腹脏相应也 余可类推 注 1 戾 li 利 乖张 不合情理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7 又曰 察脉须识上下 来去 至止六字 不明此 则阴阳虚实不别也 上 者为阳 下者为阴 来者为阳 去者为阴 至者为阳 止者为阴也 上者 自尺 部上于寸口 阳生于阴也 下者 自寸口下于尺部 阴生于阳也 来者 自骨肉 之分 而出于皮肤之际 气之升也 去者 自皮肤之际 而还于骨肉之分 气之 降也
21、应曰至 息曰止也 上下者 以尺与寸相比度也 阳生于阴者 左尺水 生左关木 左 关木 生左寸心火也 右尺火 生右关土 右关土 生右寸肺金也 阴生于阳者 右寸肺金 生左尺肾水 左寸君火 分权于右尺相火也 来者 为气之升 主乎阳也 去者 为气之降 主乎阴也 内经 以来盛 去衰为钩脉 阳气盛满之象 若去来皆盛 钩之太过也 来不盛 去反盛 钩之不及也 应者 寻常应手 之脉也 止者 歇至不匀之脉也 如促结涩代之类是矣 三焦分配三部 岐伯曰 寸以候上焦 关以候中焦 尺以候下焦 扁鹊曰 三焦者 元 气之别使也 主通行于三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 华元化曰 三焦者 人身三元 之气也 总领五脏六腑 营卫经络 内外左右上
22、下之气也 按 三说而细绎之 乃知脉本身中之元神 和会后天谷气 以周流于一身者也 盖元神附于肾间之动气 出于下焦 合水谷之精气 谓之营气 升于中焦 合水 谷之悍气 谓之卫气 升于上焦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其宗气积于胸中 名曰 气海 故三焦者 统领周身之气 而分隶于胸膈腹 即分配于寸关尺 灼然无可 疑者 乃伯仁亦承讹袭舛 而谓右尺云 手心主 三焦脉所出 何其不稽于古 不衷于理耶 重轻审察 扁鹊曰 初持脉 如三菽 1 之重 与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 与血脉相得者 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 与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 与筋平者 肝部也 按之至骨 举指来疾者 肾部也 由是推之 不独以左右六部分
23、 候脏腑 即指下轻重之间 便可测何经受病矣 粗工不察于此 而专分六部 则脉中之微妙 岂在是可尽 其蕴耶 注 1 菽 shu 叔 豆类的总称 诊家正眼 隽德堂中医 8 阴阳辨别 岐伯曰 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 为阴 言人身脏腑中阴阳 则脏为阴 腑为阳 肝 心 脾 肺 肾五脏为阴 胆 胃 大小肠 三焦 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 心也 阳中之阴 肺也 腹为阴 阴中之阴 肾也 阴中之阳 肝也 阴中之至阴 脾也 此言阴 阳表里 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心肺皆居上而属阳 但心位乎南 故为阳中之阳 肺位乎西 故 为阳中之阴也 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 但肾位乎北 故为阴中之阴
24、肝位乎东 故为阴中之阳也 脾土位 卑为阴 且为孤脏而居乎内 又不主时令 而寄旺于四季之末 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扁鹊曰 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谷气也 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 沉者阴也 心肺俱浮 何以别之 然 浮而大散者 心也 浮而短涩 者 肺也 肾肝俱沉 何以别之 然 牢而长者 肝也 举之濡 按之来实者 肾也 脾主中州 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 阳也 故心肺之脉皆浮也 心为阳中之 阳 故浮而且大且散也 肺为阳中之阴 故浮而兼短涩也 吸入者 阴也 故肾肝之脉皆沉也 肾为阴中之阴 故沉而且实也 肝为阴中之阳 故沉而兼长也 脾为中州 故不浮不沉 而脉在中也 内经分配脏腑定位 素问 脉
25、要精微论 曰 尺内两旁 则季胁也 季胁 小肋也 在胁下两旁 为肾所 近之处也 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腹 尺外者 尺脉前半部也 前以候阳 后以候阴 背为阳 肾附背 故 外以候肾 腹为阴 故里以候腹 所谓腹者 凡大小肠 膀胱 命门 皆在其中矣 以下诸部 俱言左右 而此独不分者 以 两尺皆主乎肾也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 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 即关脉也 左外者 言左关之前半部也 内者 言左关之后半部也 肝为阴中之阳 而亦附近于背 故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 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右关之前 所以候胃 右关之后 所以候脾 脾胃皆中州之官 而 以表里言之 则胃为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断学书籍 面诊书籍pdf 脉诊教程书籍 手诊教学 辩证 甜诊 丹溪手镜 中医腹诊 脉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