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针灸书籍常用穴位解剖基础(针灸必读)5270502微盘网盘下载_电子版书.pdf
《中医针灸书籍常用穴位解剖基础(针灸必读)5270502微盘网盘下载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书籍常用穴位解剖基础(针灸必读)5270502微盘网盘下载_电子版书.pdf(179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常 用 穴 位 解 剖 基 础 针 灸 必 读 严振国 主编 主编 严振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 编委 尚景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彭承义 贵阳中医学院 林光琪 广西中医学院 聂绪发 湖北中医学院 张学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作涛 贵阳中医学院 张建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 糜竞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出 版 社 1 责任编辑 姚 勇 技术编辑 徐国民 封面设计 朱仰慈 出 版 人 朱邦贤 常用穴位解剖基础 针灸必读 严振国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http www tcmonline com cn 上海浦东新区蔡伦路 1200 号邮政编码 201203 新华书
2、店上海发行所经销 南京展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排版上海市印刷七厂印刷 开 本 787m m 1092 m m 1 16 印 张 11 5 字 数 288 千 字印 数 29 001 31 500 册 版次 1990 年 3 月 第 1 版 印次 2004 年 2 月 第 6 次印刷 ISBN 7810100920 R 91定价 18 40 元 前 言 常用穴位解剖基础 针灸必读 是一本解剖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跨学科 著作 体现出中西医结合 临床医疗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书主要内容有 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上肢应用解剖和上肢 36 个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下 肢应用解剖和下肢 38 个常用穴位断
3、面解剖 头部应用解剖和头部 26 个常用穴位 断面解剖 颈部应用解剖和颈部 6 个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躯干部应用解剖及躯干 部 36 个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应慎重进针的穴位概述以及 15 个应慎重进针穴位的 断面解剖等 共计 157 个穴位 本书中穴位解剖图文资料主要参考由我主编的几 本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 和 经穴层次解剖图解 等专著 常用穴位均以图文密切 配合的形式 较细致地描述其形态结构特点 并阐明每一结构的神经支配及其中 枢节段分布 对某些邻近重要器官的穴位均标明其安全针刺的深度 方向及角度 以免临床上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本书具体分工 彭承义副教授编写各局部的应用解剖及四肢部经脉循行路 线
4、林光琪副教授 聂绪发 张学祥 张作涛等讲师编写全身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尚 景舜副教授 张学祥讲师编写应慎重进针的穴位解剖 严振国教授编写绪论和常 用穴位断面解剖 并提供编绘穴位断面解剖的全部图稿和科研文字资料 张建华 讲师及糜竞华副主任医师编写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腧穴定位方法 并 增补部分常用穴位断面解剖 改写了应用解剖体表标志的中医术语 并协助主编 完成统一编排整理 审修校对引线注字 版面安排等工作 本书绘图工作由张湛 张兆丰同志承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和解剖学教研室同志们的热 情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供针灸医师临床应用 医学院校和卫校师生应用于针灸教
5、学 函授和 夜大医学生以及社会办学和自学针灸者应用与参考 我受卫生部委托 于 1988 年 2 月到 7 月在我校举办经穴解剖高级师资培训 班 上述作者是该班部分优秀学员 此次重印 根据各中医院校的教学实践 对书 中个别表述方式及错讹进行了校正 书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敬请诸位同道和广 大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严振国 修订于 2004 年 1 月 目 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章 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4 第一节 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4 一 手三阴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4 一 手太阴肺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4 二 手少阴心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4 三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5 二
6、 手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5 一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5 二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7 三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7 第二节 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8 一 足三阴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8 一 足太阴脾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8 二 足少阴肾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8 三 足厥阴肝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8 二 足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0 一 足阳明胃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0 二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1 三 足少阳胆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1 第三节 任脉和督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4 一 任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4 二 督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14 附 腧
7、穴定位方法14 第二章 上肢18 第一节 上肢应用解剖18 一 肩部18 一 腋腔18 二 三角肌区19 二 臂部20 一 臂前区和肘窝20 二 臂后区21 2 三 前臂22 一 前臂前区22 二 前臂后区25 四 腕和手25 一 腕前及手前区25 二 腕背及手背区26 第二节 上肢常用穴位断面解剖26 一 巨骨26 二 臑俞27 三 肩前28 四 极泉29 五 肩髃29 六 肩贞30 七 肩髎30 八 臂臑31 九 肘髎31 十 天井33 十一 曲池33 十二 尺泽33 十三 少海34 十四 郄门35 十五 温溜36 十六 间使36 十七 支沟37 十八 内关38 十九 外关39 二十 列缺
8、39 二十一 灵道40 二十二 阳溪41 二十三 阳池41 二十四 太渊42 二十五 大陵42 二十六 神门43 二十七 合谷43 二十八 劳宫44 二十九 外劳宫46 三十 中渚46 三十一 后溪46 三十二 四缝47 3 三十三 八邪47 三十四 少商47 三十五 少泽48 三十六 十宣48 第三章 下肢49 第一节 下肢应用解剖49 一 股部及臀49 一 股前区和股内侧区49 二 臀部50 三 股后部及腘窝53 二 小腿及足54 一 小腿前面 外侧面及足背54 二 小腿后部及足底55 第二节 下肢常用穴位断面解剖55 一 居髎55 二 环跳56 三 阴廉57 四 承扶58 五 殷门59
9、六 风市59 七 伏兔60 八 血海62 九 梁丘62 十 曲泉63 十一 犊鼻64 十二 委中65 十三 阴陵泉65 十四 阳陵泉66 十五 足三里67 十六 胆囊穴68 十七 阑尾穴69 十八 上巨虚69 十九 丰隆70 二十 承山71 二十一 蠡沟72 二十二 筑宾73 二十三 三阴交73 二十四 复溜73 4 二十五 悬钟74 二十六 太溪75 二十七 商丘76 二十八 解溪77 二十九 昆仑78 三 十 丘墟78 三十一 足临泣78 三十二 公孙79 三十三 太冲80 三十四 涌泉81 三十五 束骨81 三十六 内庭82 三十七 至阴83 三十八 隐白83 第四章 头部84 第一节
10、头部应用解剖84 一 颅部84 一 颅顶84 二 颞区85 二 面部85 一 面前部及外侧部85 二 眶区88 第二节 头部常用穴位断面解剖90 一 百会90 二 上星90 三 头维91 四 颊车91 五 印堂92 六 阳白93 七 攒竹93 八 鱼腰94 九 丝竹空94 十 球后95 十一 瞳子髎96 十二 颧髎96 十三 迎香97 十四 上迎香98 十五 素髎98 5 十六 禾髎99 十七 翳风100 十八 水沟100 十九 地仓101 二十 承浆101 二十一 挟承浆102 二十二 太阳102 二十三 下关103 二十四 听会103 二十五 耳门104 二十六 听宫105 第五章 颈部1
11、07 第一节 颈部应用解剖107 一 颈前部107 一 颈前部浅层结构107 二 颈前区107 三 胸锁乳突肌区108 二 颈外侧区和颈根部109 一 颈外侧区109 二 颈根部109 第二节 颈部常用穴位断面解剖110 一 廉泉110 二 扶突110 三 翳明111 四 天牖113 五 天容114 六 天柱115 第六章 躯干116 第一节 躯干部应用解剖116 一 脊柱区116 一 脊柱区软组织116 二 脊柱118 二 胸部119 一 胸壁119 二 胸腔内脏体表投影121 三 腹部123 一 腹前外侧壁124 6 二 腹部重要脏器的位置和毗邻124 第二节 躯干部常用穴位断面解剖125
12、 一 中府125 二 璇玑127 三 膻中128 四 大椎128 五 陶道129 六 中脘129 七 命门129 八 腰阳关130 九 气海131 十 关元131 十一 中极132 十二 曲骨133 十三 长强133 十四 期门134 十五 章门134 十六 天枢135 十七 归来136 十八 子宫穴136 十九 气冲137 二十 定喘138 二十一 风门138 二十二 肺俞138 二十三 膈俞140 二十四 曲垣140 二十五 天宗140 二十六 肝俞141 二十七 胆俞142 二十八 脾俞143 二十九 胃俞144 三 十 肾俞144 三十一 大肠俞145 三十二 小肠俞145 三十三 膀
13、胱俞146 三十四 上髎146 三十五 次髎146 三十六 秩边147 7 第七章 慎重进针的穴位149 第一节 慎重进针穴位概述149 第二节 慎重进针穴位的断面解剖149 一 睛明149 二 承泣152 三 四白153 四 人迎154 五 颈臂155 六 缺盆157 七 肩井157 八 天突158 九 风池160 十 风府161 十一 哑门162 十二 乳根164 十三 日月166 十四 心俞167 十五 肓门168 8 绪 论 一 针灸学简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病 既要做到取穴 准确 又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 恰当地运用针刺方法 针灸治病必须通过
14、体表的穴位来疏 通经络 调和气血 从而发挥作用 因此如何准确掌握穴位位置和定穴方法是取得针灸疗效的 一个重要环节 公元前 5 3 世纪我国古典医书 黄帝内经 中记载的穴位总数只有 295 个 其 中单穴 25 个 双穴 135 2 并阐明人体分布的经络系统 内部通向脏腑 外部联系全身穴位 到公元 282 年 晋代皇甫谧编写的 针灸甲乙经 一书是一部早期的针灸学专著 记载了全身穴 位名 349 个 其中单穴 49 个 双穴 300 2 此后 历代针灸书籍记载穴位的数目续有增加 如 公元 1026 年宋代王惟一的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记载 354 个穴位名 其中单穴 51 个 双穴 303 2 并铸
15、造了我国第一座经穴铜人模型 公元 1601 年明代杨继洲编写的 针灸大成 记 载 359 个穴位名 其中单穴 51 个 双穴 308 2 到公元 1742 年 清代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 诀 一书记载 361 个穴位名 其中单穴 52 个 双穴 309 2 各书对穴位的位置及其与经络的联 系都有具体叙述 解放以来 我国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 针灸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 应用 又发现了许多新穴 1971 年我国发表了针刺麻醉成功的消息 有力地推动了针灸 针麻 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 从此这门古老而又有新发展的针灸医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 二 经穴解剖概况和本书的特色 近代对针灸的
16、研究 多数是从穴位入手 而穴位的形态学基础首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 同的穴位都有不同的解剖结构 以不同的深度 方向 角度针刺穴位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又必各 有差异 如何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全身穴位进行解剖观察 并加以具体描绘和解说 是很有必 要的 近 30 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穴位形态结构的研究曾做过不少工作 也有过一定数量的文字 记载 但所进行的穴位解剖 大多是采用层次解剖法 用层次解剖法研究穴位的解剖结构 穴 位结构常因观察时翻动而移位 故不能更正确地反映针刺的自然解剖层次和结构位置 更不能 用图解表达从皮肤到针尖的针刺途径 鉴于上述情况 我室的研究工作是按骨度分寸折量法 及针灸临床常用的取穴法
17、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 经零下 30 50 冰冻后再通过穴位作多 种断面 以反映在各种角度 深度 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解剖层次结构 通过对穴位断面解剖的观察分析 在不破坏断面层次结构的情况下 辨明解剖结构及 针刺的关系 以及用层次解剖的方法来研究穴位层次结构 经过整理后我室编绘成的几本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 和 经穴层次解剖图解 为编写本书的主要资料依据 本书共收载常 用穴位 142 个 应慎重进针穴位 15 个 共 157 个穴位 以断面形式表示 并以图文配合的方 式 较细致地描述其形态结构特点 并阐明每一结构的神经支配及其中枢节段分布 对某些 邻近重要器官而应慎重进针的穴位 均标明其安全针刺的深度
18、方向及角度 以避免临床上 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1 三 经穴解剖著作书目和科研动态 近年来我国科技卫生 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穴位解剖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也相继 出版或发表 给编写本书提供了资料 近十年来出版的穴位解剖专业主要参考书籍如下 1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 上肢部分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 年 2 经穴断面 解剖图解 下肢部分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3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 头 颈胸部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9 年 4 针灸经穴图 吴绍德 李鼎定穴 严振 国解剖设计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 年 有中 英 日 法 德 西班牙 6 种文本 5 折迭式
19、经 穴层次解剖图解 上肢分册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6 折迭式经穴层次 解剖图解 下肢分册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7 折迭式经穴层次解剖图 解 头颈分册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8 折迭式经穴层次解剖图解 躯 干分册 严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9 穴位 CT 断面解剖图解 上肢部分 严 振国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将出版 10 穴位 CT 断面解剖图解 下肢部分 严振国主 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将出版 11 正常人体解剖学 全国教材 邱树华主编 韩玉清 严振 国副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12 解剖生理学 全国教材
20、 邱树华主编 韩玉清 严 振国副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年 13 针灸解剖学图谱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中医学 院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8 年 14 针灸穴位解剖图谱 山东医科大学 山东中医学院编 山东科技出 版社 1979 年 15 应 用解剖 与穴 位层次 结构 严振 国编 中医 学院 讲义 16 外伤科实用解剖学 严振国编 中医学院讲义 17 尸体解剖实习指导 结合穴 位 严振国编 中医学院讲义 另外严振国发表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 睛明穴的解剖研 究 人迎穴的断面解剖研究 等穴位解剖科研论文数十篇以及国内外有关的其他论文 上海 中医学院已初步建立了经穴断面解剖陈列室 并受卫生部委
21、托已于 1987 年上半年开办全国高 等中医院校 经穴解剖学 师资进修班 为期半年 这对推广经穴解剖学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的 出版 是办班成果之一 兄弟院校之间进行校间经验交流 对促进相互学习和业务提高是非常 有益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前几年应用 蓝点定位法 结合针感在截肢上观察穴位的显微 结构 还应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 简称 CT 等技术结合断面解剖在针灸穴位上的应用 摄有 穴位 CT 断面解剖图象 对体表标志与针灸定穴的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其科研资 料经过总结后 相继出版了几本专著 是解剖学 针灸学与 CT 放射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著作 通过科研已经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跨学科的新型课
22、程 5 门 经穴断面解剖学 经穴层次解 剖学 经穴 CT 扫描图象解剖学 中医伤外科实用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结合针 刺穴位 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 学科新进展讲座 全国各中医院校科研工作也欣欣向荣地 发展 如在中枢神经解剖学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广州 中医药大学在经络穴位方面 黑龙江 山东 浙江 湖南 湖北 南京 天津等中医学院在穴位解 剖方面 贵阳中医学院在中医解剖发展史方面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古今解剖名词对照等方面均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他兄弟院校在中医解剖学方面也做了许多科研和教学工作 根据目前 的工作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教
23、学方面除进一步改革系统解剖 学 局部解剖学课程外 进一步提高现在已经能够开设的具有中医特色新型学科的质量 并通 过科研再开设一些新型学科或讲座 在科研方面发展趋势为 1 穴位形态和机能综合研究 方面 除应用经穴层次解剖法 经穴断面解剖法 穴位 CT 扫描图象解剖 穴位组织结构和感 2 受器观察等外 还通过组化 电镜 HRP 放射自显影 微量元素测定 电生理 眼电图 免疫 生 化等多学科多领域横向联系 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体 光镜 电镜到分子和量子生物学水平 从 尸体到活体 从形态到机能 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研究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2 经穴形态 立体构筑方面的研究 研究穴位各层次血管 神经 肌肉的
24、立体配布 3 中医临床实用解剖 方面的研究 结合推拿 针灸 伤科 中医外科 痔科 中医五官科等各门学科 应用上述各种手 段 结合常见病种来研究各科所需解剖知识 使解剖学为中医各科服务 形成突出中医特色的 各类解剖学 4 中医解剖文献整理和同身寸体调等方面 随着教学和科研工作逐步深入 中西医结合解剖学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3 第一章 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一节 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图 11 上肢前面手三阴经穴位 一 手三阴经循行 径路和穴位名称 一 手太 阴 肺经 循行 径路 和 穴 位 名 称 图 11 1 手 太阴 肺 经循 行径路 起始于中 焦 向下 联络大肠 回向
25、上走行 至贲 门 部 穿 过 膈 肌 属于 肺 从 肺 系 横 向 出 腋 下 沿 臂 内 侧 解剖位时为前 外侧 走行在手少阴 手厥阴 经之前 到肘关节前方 肱二头肌腱外侧 下行 于前臂内侧 解剖位时 为桡 侧 骨 边 缘 进 入 桡腕 关节 桡 动 脉 搏 动 处 走 向鱼 际 部 循 拇 指桡侧到指端 一支脉 从 桡腕关 节后 方桡 骨 茎 突 的 上 方 分出 走 向 手 背 沿 食指桡侧到指端 2 手 太阴 肺 经的 穴位名称 中府 云门 天 府 侠 白 尺 泽 孔 最 列 缺 经 渠 太 渊 鱼 际 少商 二 手少 阴 心经 4 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图 11 1 手少阴心经循行径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针灸书籍大全 穴位书籍 经脉书籍 针灸处方书籍 针灸临床书籍 古法针灸书籍 经胳书籍 针灸脉法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