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英峰秘传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doc
《曹英峰秘传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英峰秘传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doc(28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曹英峰秘传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内容本人酷爱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术,并对易筋经情有独钟,恰巧在网上看到了曹英峰先生的论坛,并于三月底参加了曹先生举办的易筋经教学班,虽然从心里讲小两千元的学费不便宜(两天时间),不过觉得还是应该有所得的。学完后,总体感觉还可以,尤其对没有基础的人,效果是很明显,对象我这样有点基础的就效果差些了,这也难怪,很久不锻炼的人马上进行大量的锻炼,想效果不明显也不成啊,曹师还把网上的内部资料发了给我们,现在结合这些资料以及周潜川先生所写十二式原文,简单地把在学习班上学到的东西说一下吧,我这么讲,曹师肯定是会不高兴了啦,没办法,看到很多人都对易筋经十二式感兴趣,于心不忍呀,我
2、的几个兄弟都想学习,不过就是没钱,没办法,那我就勉为其难,简单说一说学习的要点,用蓝色字标注一下啦,这个仅限于内部交流,不可外传,曹师是绝对禁止的,希望大家不要乱传哦。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 “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
3、诀,就可以明白了。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颙穴” ( 即肩的尖端处 ) ,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
4、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图1-图3)。要点: 动作:两臂环拱,要端平,背部要圆,两掌相合,但不是靠两臂的力量合上的,而是靠两肩膀前的锁骨部位,锁骨的左右对开,胸背撑开后
5、使两掌合上,其余地方要放松,要有胸口部位呼吸很通畅的感觉,整体要皮松肉紧。 站法:双脚平行站立,不要求踮脚,,腿微蹲不要绷直,要做到上虚下实。 呼吸:自然呼吸。要慢,不要快。(图1) (图2)(图3)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 ( 掌心向下 ) ,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
6、,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图4-图5)。 要点: 动作:双手按要求两臂平伸,但不可完全绷直,要微弯,双手立掌,这里同周潜川原文不同,食指尽量绷直后翘,虎口要圆,拇指朝前,肋下有几条大筋会很涨,整条手臂都有抻拉的感觉。 站法:双腿微曲,不要绷直,脚尖要踮起,不过不要求特别高。 呼吸:逆腹式呼吸,,呼吸时两臂不要动,吸气肩膀发力,两肩胛骨内收,呼气时肩膀发力,两肩胛骨外
7、撑,锁骨撑拔,肩部动作要用力,不能耸肩,内动越细微越好(图4)(图5)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 ( 掌心向上 ) ,令两掌心朗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 ( 前额发际内二寸 ) ,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
8、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跷”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繃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般的牢固,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左右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
9、,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准。 再次,把掌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举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图6-图7)。 要点: 动作:双手如原文,两掌朝天,两手食指可相抵,手腕子处要用力向下压腕,手臂不能过直,要略微有点角度,两臂要尽量贴近双耳,最好贴在耳朵上,背部要直,全身绷住劲,整体如柱,眼睛要平视,不要仰头上看。 站法:腿照样不绷
10、直,脚尖保持踮脚,并要抬高,脚踝外展, 呼吸:逆腹式呼吸,吸气时,两肋部的肌肉向上挺起,发力上拔,感觉每一条肋骨被扒开,脚尖此时要上挺到最高,呼气时回复原态,这式主要用胸腔肋骨,象鱼鳃一样借助呼吸发力撑拔。(图6) (图7)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 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求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 两手轮回左右侔。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着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 ( 掌心仍向下 ) 。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边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
11、背贴着“腰眼” ( 在脊柱十四椎的两旁,横开约三寸的宛宛中 ) 。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必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微运动着。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这样地交替轮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
12、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向内才谓之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图8-图9)。要点: 动作:在上式基础,右手翻掌,掌心朝下,五指尽量绷直,掌心处形成一小凹坑,腕子处在小臂尽头用力下压,肘部不可绷直,要感觉手腕处就是是手臂的终点,眼睛可向上看,看到右手心,这是右手动作,同时,左手翻掌向下贴到后面命门上,掌心向外。 站法:腿部自然开立,不可绷直,稍有弯曲。 呼吸: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候,身体右半侧肋部肌肉用力,连带后背,向上挺,同样有肋
13、条扒开的意思,不能用肩膀或者手臂向上,呼气恢复原状。(图8) (图9)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诀: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条举如下: 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 ( 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鸡头形。气机集在掌心的劳宫穴 ) ,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滋味
14、。 第二动作,在右手运动的问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做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动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的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吸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家向后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
15、的韵味,微微相应而战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图10-图11)。 (图10) (图11) 要点: 动作:接上式,身体右转,腿向右方迈一大步成右弓步,上身要端正,不可歪斜,同时两手攥成勾手,右手朝前、朝下用力按压;左手向上、向后用力按压,两臂均要向身体中线聚拢,眼要向前看。(此式与原文练法已有不同,是曹师改编) 站法:弓步站立,重心要移动,并转换为虚步,两者互换而动。 呼吸:在保持两臂和手的位置不动的前提下,身体向后移动,肩带
16、动跨,重心过渡到后腿上,意想前面有头牛,而你要拉它一样,同时吸气;呼气时重心交换回前腿,胯部带动肩,再意想后面有头牛,也被拉动。左式和右式相反。 此式可以找一根绳子,拴在门上,拉住实验一下感觉为好。这式我总觉得很别扭,几位师兄说是曹师的秘传,可这姿势确实不像在拉牛,倒像是个茶壶,手象鸭子嘴,看论坛里也有前辈质询和潜川原文不符,到底如何,我也搞不清,不过网上别家的姿势倒是显得开展大方,姑且放上一张图片,自己对比即可。现在我是按照这张图片的姿势练习,感觉顺畅很多,大概每人感觉不同吧。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
17、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例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先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 ( 掌指短立笔直,掌心向外 ) ,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这时身架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的中间, “观想”明月的滋味 ( 功夫深了,这种韵味,自然发现,不可追求 ) 。其次,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有如海水还潮,落汐归海的韵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拢左右两侧胸胁的部位
18、。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来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图 12-图14)。要点: 动作:,双掌自然收在身体两侧,屈肘,立掌,掌心向前,五指绷直,食指要绷翘起来,拇指与食指间虎口一定要撑圆,目视前方。 站法:双腿自然开立,不要绷直, 呼吸:逆腹式呼吸,吸足气后,然后双掌缓缓前推,犹如在推前面两扇窗户,同时呼气,当双掌推到尽头时,呼气结束,但不要呼尽,留一口气,此时双臂不可完全绷直,要有些许角度,然后稍使力用肩的力量将两臂向前送,同时呼尽最后一口气,并想像双掌的中间位置有一轮明亮的满月;然后双掌再缓缓收回,要有如海浪还潮般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英峰 秘传 少林 易筋经 十二 12 内部 教学
